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To Jasmine

Jasmine,
We have come across on the street, and you asked me about Buddhism and the buddha Amitabha. As we talked briefly, there are many sects in Buddhism, and what I am currently close to is Zen Buddhism and Pure Land Buddhism. Different sects in Buddhism are just different in approach (darma doors) to reach the same goal, all the roads go to Rome. But depending on who you are, some doors are more suitable for you.

Here is a introduction to Amitabha.

Amitabha! (Buddhists say Amitabha in every situation, here means ttl)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星云大师谈人生

=====================================================
最近觉得一切事都是虚妄,没有兴趣,在网上寻找解决办法,知道是着了偏空,要用善法欲填补世俗欲,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碰到这篇文章,与有缘者共享。是一本书,从这里转载的。

看到这本书,只觉茅塞顿开。如果有小孩子,从小学会这么做人,真会有不凡的一生。今天对人最大的心病是自私颇有感触。如果想开了,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最多活百年,怎样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世上有怎样的影响。如果一切只为自己,自然会生出对人生价值的很多疑问,因为不用太多的智慧就可以看到死后万事空。但是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是种族延续的本能,生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自私,适合于这个人道,为人道种族的发展,也选择有自私的灵魂。我们如果能超越这个本能,我们的灵魂可以脱离这个依托于物质的尘世,超越物质的束缚。这是我的想法,如果有误请指正。

最近想做点对佛教和俗世上善事有用的事,在做DJANGO NONPROFIT,DJANGO为基础的EXTENSIBLE双语慈善网站框架。先做两个COMPONENT,一个是博客,一个是图书。想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有缘人可以看到。
=====================================================
弘法利生(序)

一、启发自我

如何健全自己

如何发挥自我的潜能

如何启发聪明智慧

如何健康

如何靠自己

如何增加修养

如何增广福报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做个大丈夫

真正的富人

二、点亮心灯

心理的病态

养心

治心

不动心

去除心病

如何安心立命

点亮心灵的灯光(一)

点亮心灵的灯光(二)

三、赞叹妙香

做人的四句偈

识人之道

怎样待人

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解决人我问题

拒绝的艺术

交友七法

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

处理是非的方法

如何处理情爱

胜利的条件

四、慈悲尊重

美满家庭

女性的五种恶事

如何孝顺父母

如何教育子女(一)

如何教育子女(二)

如何善待亲友

夫妇相处之道

五、随缘不变

怎样生活

生活的态度

自在的生活

如何过一日生活

快乐之道

离苦之道

六、悲智愿行

工作的信条

工作的态度

如何工作处众

如何创造事业

升迁的条件

居上位之条件

如何处众

青年之病

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七、自悟修行

我们要信仰什么

如何学道修行

如何修行

自悟修行

如何修持身口意

如何观照

八、永恒归宿

什么是佛道

道在那里

何谓佛性

障道的因缘

皈依的认识

涅槃是什么

无常的价值

善知识的条件

出世的思想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禅门宗风

九、喜乐人生

幸福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

人生之最(一)

人生之最(二)

人生之最(三)

人生之最(四)

拥有全面的人生

自由自在的人生

星云大师生平及著作

附:应县龙首山文化园筹备简介

后记
=====================================================
弘法利生(序)

星云

我童年是在一个偶然的因缘下出家,当时是栖霞律学院里年龄最小的一位。有一天我读到达么一切话:“僧伽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少不更事的我,这时才知道出家人原来背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一时之间恍然大悟:我学佛修道还是嫌太迟了!如果我早一点来此,就可以养深积厚,早一点荷担如来家业。此后,每当早课朗诵“楞严咒”,唱到“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思”时,我都在心中发愿:“我将来一定要将全部的身心奉献在弘法利生上。”

时至今日,我乐说不怠,也建立了各种佛教事业。在佛陀的加被下,我一生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弘法利生”这个愿心,而力行实践。虽说是“愿不虚发”,但是早期弘法时所经历的艰辛困苦,却也鲜为人知!

五O年代的台湾不但物质生活不丰,更是一块缺乏正信佛法的沙漠,我立志要遍洒甘露法水,于台湾各地润泽群生。于是,我带着一批有志青年,以拓荒者的精神,四处弘法布教。举凡邻里、乡镇、街市、陋巷、庙口、戏院、海边、山地……皆有我们行脚的足迹。每到一处,我们亲自动手拉电线、装灯泡、安麦克风、排椅凳、张贴海报、招呼听众……然后才登台讲演。刚开始时,闻法者很少,我却从不气馁,因为只要有人愿意来听讲,就有人能受到法益。只是往往时间到了,台下一个人也没有,我照常开讲,过了很久,听众们才栅栅来迟。后来,大家养成了守时的习惯,听众也越来越多,这时又出现了走动移位的现象,我总是以缄默来教育信众,这种对治方法不久便产生成效。

为了购置布教设备,我往往将平日微薄的红包供养花用殆尽,日中仅以一块面包果腹是常有的事。凡是不远的地方,我们便以单车代步,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迎着夕阳,沐着晚风,倒也别有一番乐趣。不过有时碰上梅雨季节,或是寒流来袭,尤其是大台风天,在凄风苦雨的肆虐下跋山涉水,实在是备尝辛苦。然而,看到听众们逐渐由少而多,冒着风雨,闻法虔诚的态度,在感动之余,也忘了饥寒冻馁的难受。路程遥远的地方,则搭乘火车,沿途田园风光旖旎,令人陶醉其中,只是那时火车班次不多,我们常常为了赶火车而行色匆匆。后来,宜兰线火车各位站长被我们的弘法热诚所感动,经常等我们全都到齐了,才下令开车。

最令我难忘的是,每当布教圆满结束时,在信徒的欢送下,踏上归程,我们盛载了满怀的温馨,走过阡陌田野,穿越树林山洞,以充满法喜的歌声,划破万籁俱寂的夜空,我们的心就像当头的皓月一般明净,我们的身有如掠过的微风一般轻盈。我们间或交换弘法心得,谈起化导顽民的富楼那,一殷圣洁的使命感冉冉升起;说到为法丧身的目健连时,又燃起了悲壮的情怀……我们誓言以高僧大德为榜样,以续佛慧命为己志。一天,我福至心灵,将这种景象与心情描绘在诗篇上,请人谱曲,这就是后来我们在弘法归途中常常高吟的“弘法者之歌”。

最令我安慰的是,当年跟随我忍饿受冻的年轻人在参与活动中茁壮成长,如今都有了美好的前途。而当时的辛苦播种,如今在各地都已绽开菩提花果,则是我一生中最丰硕的收获!

多年来,只要有地方需要佛法,有人邀请我去,再远再忙,即使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我都欣然答应。记得有一次,到南投鱼池乡布教,夜宿农舍,因为卧处与尿桶为伍,臭气难闻,无法入眠,只得央求同行的煮云法师为我说故事。后来,为了不负他的辛劳,我将这则故事写成了《玉琳国师》,风行一时,也算是弘法外的一桩趣谈美事。那时,我虽然住在宜兰,却经常要到高雄讲经,每次坐火车、转公车,就要周折上一整天的时间,平日还得节衣缩食,凑足车资。有一回。查票员来验票,火车票却遍寻不着,身上又没有半毛钱,只得掏出一枝新买还没用过的钢笔充当补票之款。我这样南北奔波达十余年之久,心中乐此不疲,我不畏舟车之苦,只怕没有人知道佛法的好处。直至今日,我已走遍了整个台湾,行迹还远及离岛,并且直迈世界各国。曾听到有人调侃我,说我已经退位了,仍然四处云游弘法,野心实在太大!其实,此言差矣!我虽然卸任住持,但是并没有不做“和尚”,出家人本来就应该有着“因弘佛法遏天下,为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这不是“野心”,而是一种难行能行的“愿心”呀!

如今,我到各地说法,不必刻意宣传,听众自然蜂拥而至。过去,我唯恐人不来,现在却以人多为苦,因为我不忍心看到人们因为一票难求,而甘冒风吹日晒,早早伫立在门外,苦苦守候进场;我也不忍心目睹观众们在场内挤得连站的位子都没有;我更不忍心看到那些有心闻法的善男信女们因为会场容纳不下,或因稍微的迟到而被阻挡于门外。我曾一再请求有关主管通融,无奈碍于规定,而无法如愿。去年,我到马来西亚东姑讲堂开示,场内爆满。有一千多名听众没有位子可坐,场外还有两千多人不得其门而人,有的拍门叫嚷:“让我们进去!难道我们的师父来此,都不让我们见一眼吗?”有的甚至走太平梯,以旁门左道的方式出奇致胜,进入会场。那种问法的热诚直叫人又感动又难忘!

出家人忧道不忧贫,佛法上的安乐足以弥补生活上的困乏,人为上的阻挠才是弘法上最大的考验。回忆我在宜兰初次讲经时,警察不准我公开说法,禁止我播放佛教幻灯片,他们所持的理由是:“你没有向有关单位呈报申请!”在雷音寺弘法时,也有—些外道居民在殿外喧嚣干扰;广播电台的佛学讲座录制好了,电视台的佛教节目制作完成了,却因为“限于目前当局政策,不希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目播出”,而临时遭到封杀的厄运;怀着满腔热情,想要到军中、监狱,为三军将士及受刑男女作得度因缘,却被冷冷地拒绝,问他们说:“为什么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以及基督教的牧师可以到这里传教,而佛教僧尼却被摒于门外?”他们答道:“因为法师不宜进入说法!”再加追问:“同是布道师,为何有如此差别待遇?”得到的只是更加冷漠的表情;台北师范学院(即今师大)请我讲演,海报都已经张贴出去,也无缘无故地被取消作罢;到公家机关礼堂说法,供奉佛像受到排斥……我并不因此而自怜自哀,相反地,我愈挫愈勇,我据理力争,所谓:“为大事也,何借生命!”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会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而毫无怨尤,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要效法诸佛菩萨为法忘躯的精神!”我在心中不断自勉。心中的悲愤尚未平抚,治安单位又前来调查,因为中央情报局按到黑函密告,说我“言论可疑,恐有通敌之嫌”,我并不为此而愤世嫉俗,相反地,我学会了以平常心来应付这些纷至沓来的障碍与诽谤,“我要为佛教的千秋大业而奋斗不息,我要为万亿生灵的慧命而努力不懈:”我如是自许。

果然,打击非难成了我的逆增上缘,我的坚持理想有了代价。如今各地警政首长亲自邀我至各个警察单位演说佛法;警官学校、警专学校、三军官校、宪兵学校等,我都曾作过佛学讲座;有一次,宜兰县议员们在议会上讨论到当地寺庙殿字修建得金碧辉煌时,都一致归功于我在当地二十年的弘法贡献;甚至我现在要着手创设大学,宜兰县当地政府也主动争取;广播电台、电视台争相请我录制节目,并且给予酬谢;军中、监狱不断寄发公文,向我请法;大专院校的讲演多得不计其数,情报治安单位也一再要求我能广开法筵,以端正社会风气;各县市长、各级首长,甚至参谋总长还颁发奖牌、奖状,以资鼓励;在国父纪念馆、中正文化中心的国家殿堂开大座,也极受礼遇配合。

我一生弘法无数,感到最难的是如何契理契机。最初,往往为了一篇讲稿,而日夜揣摩观众心理;常常为了一句名相,而反覆思维其中深意,为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听懂受用,并且能将佛法妙谛运用在生活上,以作为现实人生的指南。我从不卖弄玄虚,只是一心一意在宣扬佛法的真理,使佛法与世间的生活能够相印证。我经常思虑如何发挥佛教的时代性与前瞻性的功能,期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了契合信众的需求,使佛法能普及于社会各个阶层,我不但组织念佛会,还设立青年歌咏队、儿童星期学校、妇女法座会、金刚禅座会。为了助长说法效果,我利用板书、投影机、各种视听设备,乃至在大座讲经时,精心设计献供仪式,穿插各种佛教艺术节目。为了让社会人士重视佛教,我率先举办佛诞花车游行,并且多次举行环岛布教活动……凡此种种创举都在当时引起不少保守人士的非议责难,我并不因此而裹足不前,相反地,我大力推动,我以为,只要佛法兴隆,何计个人荣辱得失?

我的择善固执终于有了明证。环顾今日的佛教界,当年反对我的同道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理念;各地的道场寺院也都不断地以各种活动来凝聚信众的力量;更有不少青年在这种因缘下随我学佛,现在都成了佛光山重要的职事干部。

我当初的良苦用心,斟酌思虑,促成了我对于佛法的融会贯通,更是我始料末及的收获。我走入群众,学会了观机逗教;士、农、工、商,老、弱、妇、孺,鳏、寡、孤、独,都是我说法的对象。我也曾远赴中国内地,深入泰北边区,抵达香港难民营,为苦难同胞做得度因缘。现在,我每天的行程被弘法的邀约排得满满的,我日日奔波忙碌,以车厢、飞机作为我的卧室和书房,我赶场弘法,由此地到彼地,由此国到彼国,甚至由此洲到彼洲,席不暇暖。我经常和衣而卧,一觉醒来,蒙胧之中,往往一时弄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我不以此为苦为累,比起佛陀年高八十,犹不辞辛苦,在印度各地行脚弘化,我这一点实在不算什么。尤其,当我看到多少人在台下会意点头,甚至拍手大笑,一切的劳顿全部化为无比的愿力;当我看见多少人因为听了我的讲演而皈依三宝时,心中更是为他们的新生而感到庆喜!

我曾经在火车上、遇见一位不认识的青年让位予我,他俏俏地对我说:“师父:我是您在xx监狱弘法时的皈依弟子!”我蒙受过不少礼遇招待,上自政府首长,下至社会大众,但这一次令我最为终生难忘!我也曾收到一份两百元的红包,上面写着:“供养师父:因听您讲演而改邪归正的弟子xx顶礼。”数目虽然微薄,意义却是深远重大!每每一场大型讲座后,感谢的信函即如雪片般飞来。其中,有失和的夫妻因此而破镜重圆者,有吵架的朋友因此而握手言欢者,有落第的考生因此而萌生希望者,有失业的青年因此而力图上进者,更有人因此而断除自杀念头……来鸿中,赞美的诗词也不少,虽不尽然辞畅意顺,然而诚意却是十分感人!在海内外收到的纪念品,更是多得无法整理,还好我有随喜结缘的性格,否则就是建一个大仓库,也无法全部容纳。

为了度众之需,三轮车、脚踏车、摩托车、木筏、竹排、轮船、汽艇、军舰、战车,乃至潜水艇、直升机,也都成了我的交通工具,虽是海陆空航道各异,然而承蒙三宝加被,法界任我遨游,岂不妙哉!

我不但自己乐于说法,也极力兴学,培养弘法人才。四十年来的度众生涯中,每得到一份供养,总是先用来建讲堂、盖教室,每领到一些稿费,也都悉数购买佛书典籍给青年学子们阅读参考。我涓滴归公,从未想到丝毫用在自己身上。刚兴建佛光山时,徒众们建议我买轿车代步,以便至各处讲说,我却买了一部巴士普利大众;目前我在世界各地演讲皈依所收到的红包,也都捐献给当地的佛寺,作为发展道场之用。直到最近,念及佛光山建设佛教事业,所费不赀,我才格外将出版厂商给我的版权收入,挪为自己平日的生活开销及车马费用,以减少常住的负担。

佛教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被四海,文字般若的传递,功不可没。有识于此,我于来台之初,即致力于编辑杂志、撰文出书的文化事业。民国四十八年,在台北王重埔设立佛教文化服务处,印行佛经。当对的经济十分拮据,编印人才也寥寥无几,但凭一颗度众的热诚,我度过了捉襟见肘的窘困日子。记得有一次,我将编好的《人生杂志》连夜送到印刷厂,半夜醒来,饥肠辘辘,才想起自己一整天还没吃饭呢!又因为没有钱买稿纸,我常常拿别人丢弃的纸张背面做为涂鸦之用;直到现在,我依然是在年年亏损的情况下,兴办杂志、图书等文化事业,但我从无怨言,因为我深知,佛教的文化度众功能无远弗届,非金钱财富所能比拟。

此外,我还创设云水医院、老人精舍、育幼院、冬令救济等等慈善事业,将佛教的爱心广泽于贫苦无依的老弱残疾。我更多次发起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各地的救灾运动。而佛光山的创建,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繁荣,其本身就是一项利济众生的庞大事业,只是在这些方面,我甚少着意宣传。千百年来,佛寺道场在福国利民的工作上,何尝不是有多方面的贡献吗?

及至今日,我每至一处,只要见到一块空地,亟思如何用来兴建寺庙讲堂;只要认识一个人,总是尽力将他吸收作为佛教的一份子;只要看到一件好事,就迫不及待广为宣传。这一切,只是希望能将佛教的欢喜散播给—切众生。

过去,常听到一些人说我:“好可惜哟!这么年轻就出家了!”对于这些言论,我深深不以为然。弃俗出家,弘法利生,是在做经世济民的伟大事业,怎么说可惜呢? 我不但此生此世以出家为荣,我更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学习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来此婆婆,做一名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和尚。

兹因《星云大师谈人生》付梓在即,谨以此篇弘法利生感言代之为序,盼望个人的一点体验与看法,能充实各位读者生活的内涵。

一九九三年一月于佛光山
==========================================================================
一、启发自我

人生苦短,

不要让生活充塞忧郁、感伤,

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

才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粮。

如何健全自己

做人,应当做个堂堂正正、身心健全、有功于社会的人,如此才不辜负父母养我,师长育我,社会大众成就我。因此如何使自己健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健全呢?

第一、要有社会性格——在现代的社会里,要想在大众中立足,先要有社会的性格。所谓社会的性格,就是大众的性格。能与人和谐相处,有成就别人、服务别人的性格,就叫做社会的性格。在这个社会上,如果和别人格格不入,不重视别人的利益,没有服务别人的精神与雅量,这个社会就不容许你存在了。

第二、要有时代精神——时代不断在变化,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用保守的观念来迎合新时代,面对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也就是时代的精神。所谓时代的精神,就是乐观、进取、与人为善、重视家庭伦理、重视社区利益、重视社会国家建设的认知,你要有这种时代的精神,才不会被时代遗弃,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第三、要有忧患意识——一个健全的人,对国家要有责任感,对社会要有使命感,对整个大时代的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如此才能兢兢业业,敬事斯恒,才能善尽自己的心力,贡献给社会大众。

第四、要有使命责任——一个人必须要有自觉的使命感,诸如国家给我们的使命,社会结我们的使命,父母师长给我们的使命。有了使命,才会有责任感,才能克尽职责,才能有担当,才能自我健全。

所以健全自已有四点:

第一、要有社会性格。

第二、要有时代精神。

第三、要有优患意识。

第四、要有使命责任。

如何发挥自我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藏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当初佛陀开悟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待自己开采、发挥。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呢?

第一、肯定生命价值——我们的生命有无限的价值,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躯,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小小一个平民百姓也能旋乾转坤,有时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已,相信自己,可以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业。

第二、诚实评估自己一——我们自己平时应该不断地衡量自己、评估自己,看看自己能发挥多少潜能,能尽多少力量。自己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顾忌,只要客观地评估自己,然后尽情地发挥自己。

第三、涵养清明心境——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水性蒙蔽了。现在我们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要涵养我们清净的心灵,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潜能显现出来。

第四、勇于面对现实——有的人常常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只要我们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然后勇敢地面对现实。如何优游自在地生活,就看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所以要发挥自我的潜能,就要:

第一、肯定生命价值。

第二、诚实评估自己。

第三、涵养清明心境。

第四、勇于面对现实。

如何启发聪明智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聪明,有智慧,但是聪明智慧不是你想要就有、想要就能得到。怎么样才能聪明有智慧?我有六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第一、提疑情,探究竟——禅宗所谓的开悟,在开悟之前,要参话头,要提起疑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为什么我要悟道?世界为什么存在?佛祖为什么降生人间?不断地探究“为什么”,能促使我们凡事多想。吃饭的时候想为什么要吃饭?睡觉的时候自问为什么要睡觉?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触发自己的思想。能够多多提起疑情,多多思考,自然能得聪明智慧。

第二、重估定,明事理——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要重新估定人间的价值:人是怎么样的?事是怎么样的?理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能够重新估定价值,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第三、大胆想,小心做——胡适之先生曾说:“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我们要大胆地思考,要广泛地搜集资料,对事物的看法要扩大,但是做事要按部就班,要小心谨慎地做。

第四、入法海,多思考——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进入到知识、常识的世界里,多多地思想、多多地考虑。从听闻、思想、修证中求智慧,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第五、去我执,求进步——我执太重的人不容易进步,因为不能接受、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就会自我设限,也就没有聪明智慧。

第六、有恒心,发愿力——聪明智慧不是一夕可得的。要有恒心,要有愿力,要能锲而不舍,肯下功夫,自然就能获得聪明智慧了。

所以如何求得聪明智慧?就是:

第一、提疑情,探究竟。第二、重估定,明事理。

第三、大胆想,小心做。第四、入法海,多思考。

第五、去我执,求进步。第六、有恒心,发愿力。

如何健康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个过程。人身体有了病痛懂得要找医生治疗,但是只是希求身体上的健康是不够的,还要求思想、心理上的健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怎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呢?

第一、要有正当的欲望——欲望人人都有,但是欲望有善法的欲望,有人我的欲望:人我的欲望譬如贪财、贪色,这种欲望有时不但损人不利己,甚至还会毁灭自己。所谓善法欲,譬如希望追求高深的学问,希望做一些有益社会大众的好事。善法欲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充实、扩大,所以我们要有正当的欲望。

第二、要有正当的情爱——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也有人我的情爱,也有善美的情爱。父母对子女之爱,朋友、亲族之间的友爱,这种正常的友谊、亲情,就是正当的情爱。但是有时候爱得不正当,爱得不正常,爱得不应该,爱的对象不对、方法不对,形成不正当的情爱,就使身心烦恼了。

第三、要有正当的工作——人,必定要有工作,世间上的工作很多,有的是以杀生为业,有的以窃盗为业,有的以贩卖毒品、人口为业,这都是不正当的工作。我们要有正当的工作,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群。

第四、要有正当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要正常,早上定时起床,晚上定时睡眠,生活很有规矩、很正常,必然神清气朗。如果生活没有规律,早晨不起,晚上不眠,就是不正当的生活。尤其有的人饮食不节制、生活靡烂,甚至晨昏颠倒,这样的生活想要获得健康的身心是不可能的。

我们想要过身心健全的人生,应该要:

第一、要有正当的欲望。第二、要有正当的情爱。

第三、要有正当的工作。第四、要有正当的生活。

如何靠自己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别人帮我,只要求国家给我,要求社会大众给我。一切靠别人、靠亲友、靠社会、靠国家,自己内心没有一点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助就丧失前进的力量,这太脆弱了。所以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

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第一、要自我肯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发心、自己的慈悲,又怎能期望别人信任、肯定自己?

第二、要自我尊重——君子不重则不威,自重以后别人才会尊重我们。例如:说话要说有分量的话、做事要做对人有益的事,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三、要自我自在——现在的人,常因别人一句话、一个脸色就坐立不安,困扰不已。佛教中有“—屁打过江”的故事,是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自以为自己参禅的境界已经到达“八风吹不动”,没想到却被佛印禅师一屁就打过江,所以我们要自我自在,不要随便受到影响。

第四、要自我安乐——现代人往往把快乐建立在外在的声色娱乐上,或者仰赖别人的给予,自己内心全然没有快乐,所以,有时候会觉得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能像佛教里的许多禅师,虽然打坐时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但是内心却很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才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料。

所以,要健全自我,应该:

第一、要自我肯定。

第二、要自我尊重。

第三、要自我自在。

第四、要自我安乐。

如何增加修养

“一个人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求做起。怎样“改”,怎样“受”呢?

第一、要改言、改性、改心——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我们说话不得当,或是说话没有艺术,就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在性格上如果习气很重,恶性不除,坏心不改、心里头的贪、嗔、愚痴、邪见、嫉妒、傲慢不改,就不容易在道德、修养上有所增长。所以要不断地改,要改言、改性、改心,才能不断地进步。

第二、要受教、受气、受苦——在人生的旅途上,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地进步,有的人则不进反退?原因是他不能接受。就像学生读书一样,有的人容易进步,因为他能接受;有的人不会进步,因为他一直在徘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受教,受教就是把东西吸收到我心中,然后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我们不但要受教,而且,还要受气,—个人如果只能接受人家的赞美,是不能增加自己的力量,还要能接受别人批评、指导,乃至伤害,能受气、受苦,才会有进步。

第三、要敢说、敢当、敢做——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有意见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表,只在私下议论纷纷,遇事也不敢做、不敢承当。不敢担当就不能负责,不能负责就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所以只要是善事、好事,我们就应该要敢说、敢做、敢当。

第四、要思想、思考、思虑——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思想是智慧,凡事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做,必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要增加修养,应该要:

第一、要改言、改性、改心。

第二、要受教、受气、受苦。

第三、要敢说、敢当、敢做。

第四、要思想、思考、思虑。

如何增广福报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

如何增加福报呢?

第一、少贪多舍——舍就是一种布施、结缘,缘结得愈多,就像播了种,必有收成。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

第二、少聚多散——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结缘。

第三、少执多放——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第四、少傲多谦——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第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要常常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能够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小我。

第六、少忧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要把欢乐、喜悦长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第七、少爱多慈——爱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爱升华为慈悲,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对人有所助益,所以我们要少爱多慈。

第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爱情、美色的追求上。因为爱情、美色会随着时间迁流而产生变化。我们应该在道德、修养上用功,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第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已,要想到自己以外还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同胞,及一切众生。

第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辞尘土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如何增广福报:

第一、少贪多舍。

第二、少聚多散。

第三、少执多放。

第四、少傲多谦。

第五、少私多公。

第六、少忧多喜。

第七、少爱多慈。

第八、少色多德。

第九、少自多他。

第十、少拒多容。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去找相命师求卦算命。其实自己的命运,别人不一定算得准,自己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改变我们的命运呢?

第一、一块金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块钱,如果拿去买一本书来看,因此懂得待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创业发财的方法,命运就此改变了;一块钱,如果拿去赌钱,赌输了,打打杀杀惹来牢狱之灾,一生就完了。所以一块钱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第二、一句好话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句好话赞美对方,对方一欢喜,给我一些帮助,给我一些建言,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一句话说得对方不欢喜,因此开除我,处处刁难我,我的命运可能就此变坏了。

第三、一件善事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

第四、一点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有很丰富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自受用外,我把它传授给别人,他因此腾达了,于是回报我、答谢我,我的命运也就跟着改变了。

第五、一些方便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不给人方便,本来很好的机会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命运就不一样了。

第六、一个笑容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给人—个微笑,对方很欢喜,会有好缘分。中国民间传说的“三笑姻缘”,就是一笑订终身,所以一个笑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因此,经济上,一块钱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语言上.一句好话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功德上,一件善事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教育上,给人一些知识技能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服务上,给人一些方便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面容上,给人一个笑容,都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改变命运的是自己本身,因此,大家应该相信命运操之在我,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一、一块金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第二、一句好话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第三、一件善事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第四、一点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第五、一些方便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第六、一个笑容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做个大丈夫

在现在的社会中,“大丈夫”已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了?现在有所谓的女强人、女中丈夫,女人也可以做强人,也可以做大丈夫。那么怎样做一个大丈夫呢?有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负责任能担当——大丈夫要能够负责、担当,不只是在事务上负责担当,甚至连部下的过错也要替他担当,对长官交代的任务要能执行、承担。

第二、讲信用守道义——做人最要紧的是:讲话要算话。人无信则不立,能守信用的人。一句话胜于法律,守信的人别人才会放心和他相处。人除了要守信用之外,还要守道义,在道义之前,即使吃亏也不变节,不做有亏道义的事。

第三、肯勤劳创事业——做一个大丈夫,凡事要当仁不让,要勤劳,要有开创性,要能扩展事业,不能落于人后。

第四、性宽厚心恭敬——大丈夫不能逞匹夫之勇,不能刚愎自用;大丈夫心胸要宽厚,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大丈夫要能上天入地,包容一切。不仅对待部下,甚至事业上的敌人也要尊重。

第五、能慈悲多慧解——做一个大丈夫对人要施予恩惠、慈悲、帮助;自己则应多慧解,具备广博的知识、聪明、智慧,才能承担重大的工作。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应该——

第一、负责任能担当。

第二、讲信用守道义。

第三、肯勤劳创事业。

第四、性宽厚心恭敬。

第五、能慈悲多慧解。

真正的富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但是富有并不一定是很有钱。有的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道德、智慧,这并不算是富有的人。怎么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第一、外财与内财俱有——我们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一个人纵使心外财富再多,但是金钱可以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到鱼肉,可是买不到食欲;金钱可以买到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金钱可以买书,可是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所以外财不是绝对万能的,有了外财,还要有内财。

心内的财富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乐,是因为他有心内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内财与外财”兼具。

第二、知识与信仰同重——知识是对现象、常理的了知识别:有的人很有智慧,很有知识,但是没有信仰,终究还是缺少了一份内心的财富之源。所以我们应该知识与信仰同重,以开采我们自心水性的般若智慧。

第三、接受与施舍并行——有的人只晓得接受,不懂得施舍:只是一味“接受”的人,表示自己贫穷。“施舍”才是富有。所以—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当施舍的时候施舍;能给得起,也能受得起。

第四、拥有与享有兼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房屋、田产等财富,能够如愿固然很好。如果不能自己拥有,至少可以享有。譬如自己家里没有电视,但是我可以到别人家里去观赏,不一定要样样都自已拥有,能够以享有代替拥有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所以。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

第一、外财与内财俱有。第二、知识与信仰同重。

第三、接受与施舍并行。第四、拥有与享有兼备。
====================================================================
二、点亮心灯


我们妄念杂染的心,要用菩提正觉,

用禅定养心,用念佛清净,

心中充满般若,

就能涓涓不断地流出智慧和福报

心理的病态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身体有病,就要给医生看。我们的心理也会害病,心理的病,就是贪婪、嗔恨、

愚痴、嫉妒、邪见等等。心理上有病时,也应该设法加以治疗。身体肮脏时要用水来洗,心理上有了肮脏

,则要用真理的法水来洗净。

心理上到底有些什么病?什么是心理的病态呢?

第一、损人不利己的心理病态——有些人做事,从不考虑清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他不做,甚至对他人有

害、对自己也有害的事,他却糊里糊涂地做,因而造成损人又不利己的后果,自己也有亏道德、操守。

第二、信坏不信好的心理病态——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人,你跟他介绍一个好人、说

一件好事,他不相信。但说那个人偷窃,那个人强盗,那个人家有奸情,他就信以为真,这就是信坏不信

好的心理病态。

第三、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态——有些人做坏事的时候,心中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果报来了,才开

始后悔,才感到惊慌畏惧,这就是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态。

第四、信假不信真的心理病态——一般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乃至褒奖自己的话,因此真话他不相信,宁

可相信假话,这是人的劣根性。

以上这些心理的病态如果不除,好的善法便不能灌注到自己的身心里,反而让世间上的罪恶、虚伪长驻心

中,造成病态心理。因此,我们应该经常自我观照,自我疗病。

人的心理病态是:

第一、损人不利己的心理病态。

第二、信坏不信好的心理病态。

第三、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态。

第四、信假不信真的心理病态。

养心

我们经常劝别人要保重身体,却很少想到要保养心理。实际上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因为心理的建设、心理

的健全,能增加身体的健康,所以如何养心呢?我有四点意见:

第一、以和平愿力来养心——我们的心里,要有和平的观念,要有悲心愿力。因为我们的心就像工厂,你

有和平、愿力,自能用和平的心,用愿力的心去造福别人。

第二、以般若福慧来养心——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般若智慧,没有福德善念,就像一个工厂没有资源,没

有原料,不能出产好的产品。假如我们的心中充满“般若的泉水”、“智慧的泉水”,就能涓涓不断地流

出智慧和福报。

第三、以菩提禅净来养心——人有时候有妄想,有烦恼,有是非,有差别。所以要有菩提正觉,要用禅定

来养心,要用念佛的清净心来养心。就如一缸混浊的水,把明矾放进去就清净了。对于我们妄念杂染的心

,要用正念去清净,用菩提去清净,用念佛去清净,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第四、以空无包容来养心—有时候我们的心量狭小,不能容物,假如心胸像虚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万有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要能容纳异己的存在,这样心胸才会宽广。

所以如何养心?

第一、以和平愿为来养心。

第二、以般若福慧来养心。

第三、以菩提禅净来养心。

第四、以空无包容来养心。



治心

俗语说:“治国容易,治家难”。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可是回到家里,有时候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办法对治。

有的人治家很好,治心很难,他把家庭管理得很好,可是自己内心的贪嗔、愚痴、邪念等等,却没有办法,常常为了心里的七情六欲而苦恼。所以,治心也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如何治心呢?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要懂得收心——我们的心像猴子、又像盗贼。我们不可以任它在外面为非作歹。王阳明先生说得很好:“擒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山寨里的土匪强盗容易抓,心里的土匪强盗很难抓。佛教说:“所渭一切法,为治—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切法?”所以我们要懂得收心、要有方法来收摄我们的心,不要让它乱跑。

第二、要懂得修心——桌子坏了,把它修理一下就可以用了;衣服坏了,把它缝补一下也可以再穿;房子漏水、修理一下就不会再漏水了。我们的心坏了,心中充满贪欲、嗔恨、愚痴、骄傲、我慢,也应该把它修理一下。

第三、要懂得用心——有的人常常被心所用,自己不会用心。所谓心为形役,我们的心常被五欲六尘左右,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所左右,因而引起贪念及憎恨,所以我们要懂得用心,才不会起无明。

第四、要懂得明心——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要清楚当下的每一刻,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凡事也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治心之道是:

第一、要懂得收心。第二、要懂得修心。

第三、要懂得用心。第四、要懂得明心。

不动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摇;一个有修养的人,遇事也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

怎样才能不动心呢?

第一、不为财动——有的人钱财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为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节操都让钱财控制,实在不值得。

第二、不为情动——有人常因人情难以违背,因为被情感诱惑,使自己的人格被情爱所控制,一生为情所苦。

第三、不为名动——名的诱惑很大,假如有人诱你以高位、金钱,让你将义理、道德、操守弃置一旁,这个就是名利操控了我们的人格道德。

第四、不为谤动——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

第五、不为苦动——遇到一点艰难困苦,就退缩不前的人,一生的事业将会一无所成。

第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难一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一事无成。

第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大,权势比我大,我怕他,我什么事都不坚持,就丧失自尊和人格了。

第八、不为气动——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动心,所以我们不能让嗔恚心左右白己。

能修养出“不动心”、就是一种禅心,所以我们应该要:

第一、不为财动。第二、不为情动。

第三、不为名动。第四、不为谤动。

第五、不为苦动。第六、不为难动。

第七、不为力动。第八、不为气动。

去除心病

我们的身体常常有头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们的心理也有毛病,心理上的毛病就是贪、嗔、痴、慢、疑。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呢?我有四句偈给各位参考:

第一、要求不着急——贪念之心,人人皆有!但是,我们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贪心,不能贪求无厌,心中有所要求也不着急马上实现。比方过去我有个心愿,希望成立一个图书馆,于是我就慢慢地买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我持续地买下去,必定能够成立—个图书馆。现在我已经建立好多个图书馆了。我想要成立一个佛教博物馆,我就慢慢地搜集佛教文物,我相信只要我不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完成愿望,现在佛光山已经有一个佛教文物陈列馆了。所以“要求不着急”。时下的年轻人就是贪心,太着急,希望立刻拥有一切,于是自己制造心理上的毛病。

第二、脾气慢半拍——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只要肯对自己说:等一会儿,慢五分钟,我想一想。如此脾气就发不起来了,憎恨心就消除了。

第三、痴迷转灵巧——我们愚痴、迷惑、不明理,都是由于固执己见,假如我们能够多为对方着想,凡事合于公道,如此,就能够转愚痴为灵巧了。

第四、疑嫉化祥和——人和人相处。经常会有疑心、嫉妒心。常常别人在讲话,本来与我无关!可是以为他们一定是在批评我,看到一点风,就联想到一阵雨,所以在心中产生狐疑。有了狐疑,就无法信赖别人,对国家社会、对亲朋好友、对宗教信仰也就不能生起信心。

所以,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应该牢记以下四点:

第一、要求不着急。第二、脾气慢半拍。

第三、痴迷转灵巧。第四、疑嫉化祥和。

如何安心立命

处在当前这个充满声色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安心立命呢?有四个方向:

第一、用平常心来生活——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

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所以在世间上,应该要用平常心来生活。唐朝的青原行思禅师

说:“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后,看山仍

是山,看水仍是水。”什么道理呢?因为在没有悟道的时候,所看到的山、水,是假相,是从分别心上建

立起的虚妄认识,等到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这时是透过智慧所看到的山水,它已不

是本来的样子;到了悟道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是因为已能用平常心视之。虽是虚妄假相,

只要我们以平常心来生活,日子就会过得很自在。

第二、用惭愧心来反省———一个人如果不知惭愧,就不知道羞耻,所以日常生活要不断地以惭愧心来反

省,所谓“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能有惭愧、知耻之心,自能增进道德,增进修养。

第三、用无住心来修持——我们要修持,要修养,就要无所住而无所不住,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太阳,它住在虚空中,它无住而住,所以能光照天地。

第四、用菩提心来契道——《华严经》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所以我们要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

菩提心来入道。《阿含经》也说:“三世诸佛皆于娑婆成就佛道。”因此,不发菩提心,便无法契人佛心

,也不能成就佛果。

所以安心立命之道是:

第一、用平常心来生活。

第二、用惭愧心来反省。

第三、用无住心来修持。

第四、用菩提心来契道。

点亮心灵的灯光(一)

我们如果要净化社会,必须要先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净化心灵就是点亮自己内心的明灯,要把自己的慈

心点亮起来,才能净化。

我们要点亮什么灯呢?

第一、点亮家庭伦理的心灯——有时候我们只看到自己,没看到家人;有时候看到外面的人,没有看到自

己身边的人。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如果连自己家人都不尊重,又怎么去爱社会国家呢?家庭伦理就是父

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爱。能够把家庭伦理的心灯点亮了,才能让家庭里的所有亲人都活得非常

的欢喜,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

第二、点亮尊敬和谐的心灯——人与人相处是彼此互动的,最要紧的是互相尊敬。你不尊敬别人,别人就

不尊敬你;你对别人不和谐,别人对你也不和谐,由此引起彼此间互相欺诈、斗争。所以我们对于社会、

朋友、同事,要点亮一种尊敬、和谐的灯光,你看我清清楚楚,我看你明明白白,这样互相友好、尊重,

就是日日是好日了。

第三、点亮祝福友爱的心灯——要常常心香一瓣,祝福我的朋友身心健康,事业如意,这样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社会自然呈现一片样和之气。

第四、点亮互相包容的心灯——我们要尽量帮助别人,包容别人,要时时刻刻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

希望,给人方便。

所以,点亮心灵的灯光是:

第一、点亮家庭伦理的心灯。

第二、点亮尊敬和谐的心灯。

第三、点亮祝福友爱的心灯。

第四、点亮互相包客的心灯。

点亮心灵的灯光(二)

今天继续和各位讲点亮心灵的灯光。仍然有四点:

第一、点亮守法服务的心灯——我们心中要有法治观念,对于社会要有服务的观念。心中有明明亮亮的灯

光,才能把一切是非得失照得清清楚楚;心中有守法、服务的观念,才能福利大众。

第二、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心里面勤劳的灯光点亮了,告诉自己:我要工作,我要勤劳。不但对自己

的事业要勤劳,对别人的事业也要勤劳。对国家社会大众的事业更要勤劳。此外,点燃节俭的心灯,不仅

在金钱上要节俭,财务上要节俭,尤其要爱惜时间、珍惜感情,要有节俭时间、节俭感情的观念。能够勤

劳节俭,必能有一番作为,所以要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

第三、点亮忍让和平的心灯——在我们的心里,要朗朗地照耀着:我要对别人忍让、和平,要给人尊重、

给人和谐,如此才能与大众和合相处。

第四、点亮般若智慧的心灯——我们心里的灯,最光明的就是般若智慧。智慧由心生起,有了般若智慧、

就可以把红尘世界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把人情看得清清楚楚,把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把宇宙人生都看得

清清楚楚,对于自己何去何从,当然就有一个标准。

如果我们不从自己的心里建设,不把自己的心光点亮,任凭做什么样的好事,做什么样的功德,总有缺陷

,总有遗憾。所以,怎样点亮我们心里的灯光呢?以上四点意见贡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心中永远光明朗照

——

第一、点亮守法服务的心灯。

第二、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

第三、点亮忍让和平的心灯。

第四、点亮般若智慧的心灯。
=======================================================================
三、赞叹妙香

看似艰难的事,由于懂得赞美,

对方给与,事情反而容易成功,

自然福德俱全。

做人的四句偈

俗云:“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如是奉行,似乎也并不难。

以下我提出做人的四句偈供大家参考:

第一、信心进步道业增——我们平常要长养自己的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对宗教有信心。无论做人、处世,或对事业都要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力量,才能进步,我们的道业、事业、学业才能持续增长。

第二、贪嗔净化学业成——做人最大的缺点是:人有贪欲、有嗔恨,这个贪嗔烦恼在我们的心里鼓动,使我们常常无法把人做好。因此,最要紧的是净化心里的贪嗔烦恼。就如衣服脏了要洗一洗,身体脏了要洗一洗,甚至于家庭中的家具、环境脏了都要洗一洗,等一切干净、净化了,才会觉得舒服。所以贪嗔净化学业成,心里净化了,所学、所做、所修也都能有所成就。

第三、做人圆融怨尤少——做人要圆融,不要偏激。所谓偏激就是偏于中道的两边,所以要圆融一些、中道—些。有的人不喜欢吃亏,有的人喜欢找苦吃,这两者都不对。圆融一点,怨尤就少一点,待人少怨尤,为人不怨天恨地,做人就会圆满一些。

第四、日常赞叹福德全——说话要说赞叹的话。有时候,一件好事由于自己发言不慎重,对方误会了,使好事变成坏事。有时看似艰难的事,由于懂得赞美,对方一高兴,事情反而容易成功,所以口里赞叹出妙香,就会福德全。

做人的四句偈是——

第一、信心进步道业增。

第二、贪嗔净化学业成。

第三、做人圆融怨尤少。

第四、口常赞叹福德全。

识人之道

一般人常常感慨说:“知音难寻”。其实,在这个社会上,只要我们能以诚待人,要想交一个相知相投的好朋友并不困难。尤其身为领导者,要想找个称职的工作人员,只要有伯乐的识人之道,必能得到千里马。什么是“识人之道?”

第一、用人要知人——不管任何团体,大家一起共事,首先—。定要有共识,否则理想不一、目标不一,大家貌合神离,事情是做不好的。所以用人之道,首先要知道他的目标是否跟我们一致,唯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向同一个理想迈进。

第二、教人要明理——父母教育儿女、老师教育学生、长官教育部下,不能太专制、也不能太严苛,要紧的是要让他们明理,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父母师长只要能站在辅导的立场、多给他们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彼此之间必能和谐相处、圆融无碍。

第三、用人要公正——为人主管者,切忌偏袒不公,如果你用人的时候,心存不公、处事不正,部属感到你不公平、不公正,一旦让部属心生反感,就很难令其信服。所以用人的时候,不但要以身教,而且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很公平、公正的人。

第四、留人要上进——我们想要部属死心塌地地效忠于你,首先要让他感觉:跟着你有前途、有未来性,这样就会长久地跟随你。因为有些人工作并不是为了金钱,因为金钱的价值是有限的。有许多人纵使工作待遇很低,仍然心甘情愿地追随此人,因为除了金钱之外,还有感情、尊重,能够让部属感动、感恩,他感觉有前途,这是留人的妙方。

所以识人之道是:

第一、用人要知人。

第二、教人要明理。

第三、用人要公正,

第四、留人要上进。

怎样待人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着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不暴戾而行慈——与人相处,不能获得别人的赞许。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脾气不好,或是我们的性情太过率直、粗暴、专横。所以不暴戾而行慈,对人慈悲,让别人感觉到我们的和善、温柔。尊重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别人必定能欣然接受。

第二、不乱淫而有礼——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男女一起相处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有佛教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认知。年轻的男女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对于父母、兄弟、姐妹,只有尊重,只有敬爱,而不会有邪念。所以不乱淫而有礼,凡事规规矩矩。

第三、不贪取而喜舍——与人交往的过程里,别人最顾忌的是我们有企图、有贪心,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企图,没有贪心,反而对他有帮助,有布施,有助力,必定能受到对方的喜爱。

第四、不诈欺而有信——人贵诚实,人与人相处不能存心欺骗。在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戒,就是不能说谎、绮语、恶口、妄语、两舌都是做人失败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要诈欺,要有信用。

要怎样待人?

第一、不暴戾而行慈。

第二、不乱淫而有礼。

第三、不贪取而喜舍。

第四、不诈欺而有信。

如何与人相处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接踵,所以不管你走到那里,总离不开人群。在人群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有四句话供大家参考:

第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古德说:“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一个人在盛怒时所说的话,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容易造成摩擦,所以如果我们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造成无谓的纷争。就像拳头,不要急着打出去,才能凝聚力量;眼泪,不要轻易流出来,才是真正的悲愤。一时的气话往往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千万不要在盛气之下轻易发言,能忍一句,自然祸根从此无生处。

第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旦落幕,—切归于寂静。所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所以做人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涵养与心量。

第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忍,不是懦弱的表示;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能够忍耐一时,坚持下去,纵使一时的不如一意,终将成为过去。纵然处身“火坑”,也会因你的忍耐而变成清凉的莲池。所以我们与人相处,只要能忍耐,就能转逆境为顺境。

第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人生的旅途上,不一定要每一步都向前。回头是岸,能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凡事退一点,不但留给别人一点余地,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

所以,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是:

第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第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第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第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如何解决人我问题

世间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我的问题。凡事有你、有我,问题就显得复杂。如何解决人我的问题呢?我提出十句修行的口诀:

第一、一修人我不计较——一个不会与人斤斤计较的人,别人必然喜欢与他为伍;反之,凡事唯恐自己吃亏,处处用心防范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会防范他,所以要获得人和,首先要修“不计较”的心。

第二、二修彼此不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凡事喜欢与人比较,只有徒增苦恼,须知世间事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能有“不比较”的心,便能知足常乐。

第三、三修处世有礼貌——有句话说:“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实不只是学佛,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能以谦卑的心,虚心求教,别人必然乐于指导,因此在恭敬中可以得到人缘,得到友谊,得到帮助。

第四、四修见人要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人与人最好的沟通桥梁,时常以笑脸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缘的人。

第五、五修吃亏不要紧——人要学习吃亏,吃亏一时,却能得到永久的心安,吃亏便是福。

第六、六修待人要厚道——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凡事宁愿自己吃亏,但是却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所以我们待人要厚道。

第七、七修心内无烦恼——自己内心没有贪欲,没有嗔恨,没有邪见,没有傲慢,就不会有烦恼。

第八、八修口中多说好——释迎牟尼佛之所以比弥勒佛早成佛道,是因为他修赞叹法门。所以我们不要吝啬予人赞美,开口说好话,不但是一种无上的布施,也是圆融人际关系润滑剂。

第九、九修所交皆君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选朋友,与君子相交,会减少很多人我的烦忧。

第十、十修大家成佛道——四弘誓愿中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圣、成贤,一起共成佛道。发这种大愿的人,已把众生融为一体,还会有什么人我问题呢?

所以,解决人我问题的修行之道是——

第一、一修人我不计较。

第二、二修彼此不比较。

第三、三修处世有礼貌。

第四、四修见人要微笑。

第五、五修吃亏不要紧。

第六、六修待人要厚道。

第七、七修心内无烦恼。

第八、八修口中多说好。

第九、九修所交皆君子。

第十、十修大家成佛道。

拒绝的艺术

“拒绝”是一种艺术。当别人对你有所希求而你办不到时,你不得不拒绝他。拒绝是很难堪的,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我建议大家一些拒绝的艺术:

第一、不要立刻就拒绝——立刻拒绝,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甚至觉得你对他有成见。

第二、不要轻易地拒绝——有时候轻易地拒绝别人,会失去许多帮助别人、获得友谊的机会。

第三、不要盛怒下拒绝——盛怒之下拒绝别人,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让人觉得你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第四、不要随便地拒绝——太随便地拒绝,别人会觉得你并不重视他,容易造成反感。

第五、不要无情地拒绝——无情地拒绝就是表情冷漠,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会令人很难堪,甚至反目成仇。

第六、不要傲慢地拒绝——一个盛气凌人、态度傲慢不恭的人,任谁也不会喜欢亲近他。何况当他有求于你,而你以傲慢的态度拒绝,别人更是不能接受。

第七、要能婉转地拒绝——真正有不得已的苦衷时,如能委婉地说明,以婉转的态度拒绝,别人还是会感动于你的诚恳。

第八、要有笑容地拒绝——拒绝的时候,要能面带微笑,态度要庄重,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礼貌,就算被你拒绝了,也能欣然接受。

第九、要有代替地拒绝——你跟我要求的这一点我帮不上忙,我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帮助你,这样一来,他还是会很感谢你的。

第十、要有出路地拒绝——拒绝的同时,如果能提供其他的方法,帮他想出另外一条出路,实际上还是帮了他的忙。

第十一、要有帮助地拒绝——也就是说你虽然拒绝了,但却在其他方面给他一些帮助,这是一种慈悲而有智慧的拒绝。

所以,拒绝要有艺术,要能:

第一、不要立刻就拒绝。

第二、不要轻易地拒绝。

第三、不要盛怒下拒绝。

第四、不要随便地拒绝。

第五、不要无情地拒绝。

第六、不要傲慢地拒绝。

第七、要能婉转地拒绝。

第八、要有笑容地拒绝。

第九、要有代替地拒绝。

第十、要有出路地拒绝。

第十一、要有帮助地拒绝。

交友七法

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患难与共,也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他随时都会伸出友谊的手。所以,朋友的定义应该是:

第一、难予能予——朋友有了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即使自己有困难,也应该勉力而为。

第二、难作能作——帮朋友做事,只要是好事,纵使做起来不容易也要去做。因为朋友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能“难作能作”,足证友谊之坚。

第三、难忍能忍——朋友相处,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误会,有一些看法上的不同,乃至在语言上发生口角,此时必须互相包容、容忍,尤其要难忍能忍。如果一点包容忍耐的胸襟都没有,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长久相交。

第四、密事相语——好朋友除了能在工作上互相帮忙、协助之外,尤其要能分享自己心里的一些秘密。譬如在做人处世方面,或者财务上、感情上、事业上的秘密,都能和朋友互相协商,一起分享。

第五、不揭彼过——好朋友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但是不能张扬他的过失。你张扬他的过错,让他很难堪,就不是好朋友了。

第六、遭苦不舍——当朋友遭遇困难、痛苦、受灾难的时候,你不可以舍弃他;不能因为朋友一时潦倒,就弃之不顾,这种势利眼的人日后也会遭到朋友唾弃的。

第七、贫贱不轻——和朋友相交,在他荣华富贵的时候固然很欢喜,万一贫穷、失意、受苦受难的时候,你也不能轻视他,能够贫贱不轻,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所以和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你能付出多少,朋友必能回归多少。

所以交朋友的七法是:

第一、难予能予。第二、难作能作。第三、难忍能忍。

第四、密事相语。第五、不揭彼过。第六、遭苦不舍。

第七、贫贱不轻。

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叫益友,什么又是损友呢?在佛经里说朋友有四品,就是四种朋友:

第一、有友如花——有的朋友像花一样,当你盛开的时候,他把你插在头上,供在桌子上;假如你凋谢了,他就把你丢弃。也就是说,当你拥有权势、富贵的时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随顺你;一旦你功名富贵没有了,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这是嫌贫爱富的朋友。

第二、有友如秤——有的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也就是说,当你有办法、有名位、有权力时,他就卑躬屈膝、阿谀献媚地向你低头;等到你功名权力没有了,他就昂起头来,看不起你了。以上两种是不好的朋友。

另外还有两种好的朋友:

第三、有友如山——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样,山能广植森林,豢养一切飞禽走兽,任凭动物聚集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好朋友像山,有着广阔的心胸,就像孟尝君一样,有食客三千,能容纳很多的朋友。

第四、有友如地——有一种朋友如大地,大地能普载万物,我们在大地上建房子,栽种花草树木,乃至人、车行走其上,大地都毫无怨尤地承受着。所以,像大地的朋友,可以普载我们,替我们担当,替我们服务,这两种如山如地的朋友都是益友。

所以,大家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就是:

第一、有友如花。

第二、有友如秤。

第三、有友如山。

第四、有友如地。

处理是非的方法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虽然到处可见,不过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懂得处理是非,自然不会受其干扰。

处理是非的方法,有下列四点:

第一、不说是非——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再多的谣言、是非,只要我不说,是非自然消失。

第二、不传是非——我不但不说是非,而且面对是非,要做到不传播是非,以免是非渲染、扩大。

第三、不理是非——对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你愈理它,它就愈理愈乱。所以,处理是非的另一个办法是“不理是非”。

第四、不听是非——尽管再多的是非,我都“非礼勿听”,因为是非、谣言是极可怕的。对日抗战期间,有—天,空袭警报声大作,有个人说:“一架飞机来袭了”随后有人问:“多少飞机啊?”他回答:“是—架飞机!”问的人没听清楚,就立刻传告别人:“十一架飞机!”有人再问多少架飞机,他说:“就是一架飞机!”结果谣传到最后成为“九十一架飞机”,可见以讹传讹,多手传播的可怕。

因此,我们要想过清净自在的生活,就要会处理是非。

处理是非的方法有——

第一、不说是非。

第三、不传是非。

第三、不理是非。

第四、不听是非。

如何处理情爱

佛教里讲到人,叫做有情众生。意思是说:人类是因为有情爱才生到人间来的。父母如果不相爱,就不能结为夫妇,子女又怎么生到人间来呢?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为了情爱,常常苦乐参半,为情所苦,为情烦恼,所以处理情爱一定要有方法。

如何处理情爱呢?

第一、用理智来净化感情——感情是一个瞎子,所以必须要有智慧,要有明智的眼睛来看清爱情的盲点。因为如果爱的对象不对,爱的方法不对,就会生出问题。

第二、用慈悲来升华感情——爱的升华就是慈悲。一般世俗的情爱是自私的、狭隘的。如果能够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就更完美了。

第三、用理法来规范感情——感情如果没有理法,随便乱爱,胡作妄为,这种悖逆伦理、不合道德的感情是会害人害已的。

第四、用道德来引导感情——人皆有情,但要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所以君子爱人以德。真正的情爱是奉献,不是占有;真正的感情要为人设想、为人打算,要尊重别人、造福别人,这才是真正道德的感情。

所以,如何处理情爱?

第一、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第二、用慈悲来升华感情。

第三、用理法来规范感情。

第四、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胜利的条件

人人都希望事事成功,各方面都能致胜,但胜利不是凭空得来的,胜利是有条件的:

第一、诚实者胜——诚恳待人、做事实在的人,必能获得别人的信任、重用,必能获得较多的升迁与成功的机会。

第二、勤劳者胜——一个人如能勤劳、奋斗、努力,必定会胜利成功。

第三、谦虚者胜——有人说:宇宙只有五尺高,我们六尺之躯想要在宇宙里生存,就要低头、谦虚。所以,做人要能懂得谦虚。

第四、仁慈者胜——大家都愿意与仁德、慈和的人交朋友,所以仁慈的人做事较易获得别人的护持,较有成功的机会。

第五、喜舍者胜——为人如能慷慨助人,一定会获得他人的青睐,而走向成功胜利。

第六、大公者胜——一个大公无私,做事公平、公开、公正的人,必定是个胸襟宽广的人,能察纳雅言的人,这是成功者应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七、笃实者胜——做人做事实实在在,千万不能投机取巧。投机取胜一时,唯有笃实行事,才能获得永久的信赖。

第八、忠诚者胜——能以忠心、诚意、信用对人,让人有可依赖的感觉,别人必然乐于提拔、造就。

第九、圆融者胜——做人处世应该力求圆融,多迁就他人,不要固执己见,才会成功。

第十、信用者胜——所谓“人无信不立”,信用是成功的里程碑。

所以,为人处世如何成功胜利?

第一、诚实者胜。第二、勤劳者胜。

第三、谦虚者胜。第四、仁慈者胜。

第五、喜舍者胜。第六、大公者胜。

第七、笃实者胜。第八、忠诚者胜。

第九、圆融者胜。第十、信用者胜
==================================================================

四、慈悲尊重

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

自己必须先以慈悲心尊重他人,

就是每一分子都要有爱。

美满家庭

怎样建设美满的家庭?家庭最重要的是和谐、美满,人我之间相处得非常亲爱,所以美满家庭的条件有四项:

第一、以慈悲获得尊重——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先以慈悲心尊重他人,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爱。家庭里,最重要的是每一份子都要有受,甚至于养的猫、狗,如果你对它有爱心的话,它的发育成长都会不一样。花草也如同猫、狗,只要你细心浇水,照顾它,则能百花盛开,果实饱满,所以慈悲才能获得尊重。

第二、以智慧处理是非——家庭中有很多的成员,男女老少各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观念,所以是非不断,那么如何来处理是非呢?就是用智慧。比方说我们不要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当然我们就不伯是非。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是非止于智者,因此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是非,大家必定能和平相处。

第三、以恭敬接待大众——家庭中人来客去,即使是家人的朋友也应该表示一种适当的恭敬。你恭敬别人,同样地,家里的分子也会恭敬你,所以佛法常常讲“佛法在恭敬中求”。《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合掌、礼拜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我们对家人人格的尊重,就是美满家庭的重要条件。

第四、以道德修养身心——我们要有德,要有道,身心才会安定、安稳,形成美满家庭。

因此美满家庭四要件是:

第一、以慈悲获得尊重。

第二、以智慧处理是非。

第三、以恭敬接待大众。

第四、以道德修养身心。

女性的五种恶事

佛教经典中,有一部《玉耶女经》,说明玉耶女这个女人,如何接受佛陀的教导,而从一个原本骄纵傲慢的女人,一改而为非常贤惠的女性。在这一部经典里,谈到女性有五种恶事应该去除:

第一、懒惰游戏——有的女人很懒惰、很贪玩,经常放着家事不做,每天不是逛街,就是找朋友聊天,甚至沉溺于赌博、游乐,这种女人不容易建设美满的家庭。

第二、恶口讥讽——有的女人生性尖酸刻薄,常常喜欢说话讽刺别人、取笑别人、毁谤别人,以打击别人为乐,这种女人终必自取其咎,必为朋友所唾弃。

第三、异心邪念——女人对丈夫有异心、有邪念,便不是一个好妻子;对公婆、对亲族有异心、有邪念,便不是好媳妇,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便不是一个好女人。

第四、爱慕虚荣——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可是有的女人过分注重外表,极喜欢被人家赞美,经常花费长时间在外表的妆扮上,这是爱慕虚荣的毛病。释迦牟尼佛曾经说:“真正的美丽不是容貌的漂亮;心地的善良才是真正的美丽。”所以一个端庄成熟的女人,应该注重内在美。

第五、妒恨亲人——婆媳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多数家庭的困扰,原因是,妻子只爱她的丈夫,对于公婆、伯伯、叔叔,她都不喜欢,不是嫉妒就是怨恨,因此造成怨隙与家庭纠纷。

以上五种恶事不只是女性有,男性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去除它,不要让它滋生罪恶。

这五种恶事是:

第一、懒惰游戏。

第二、恶口讥讽。

第三、异心邪念。

第四、爱慕虚荣。

第五、妒恨亲人。

如何孝顺父母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那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到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就是: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如何教育子女(一)

现代社会上的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子女?有的父母自己很正派,子女也很有知识,可惜不善于教育子女,使子女慢慢走了样。那么如何教育子女呢?

第一、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什么是好儿女?就是他具有孝顺、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让他从小培养感恩的观念,不但知道感谢父母的恩惠、老师的恩惠,也能够感谢社会的恩惠、国家的恩惠。他有这个感恩的观念,就是他的财富,有助他开创未来的美好前途。

第二、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有慈悲的胸怀。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重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第三、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第四、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要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

因此,如何教育子女?有四点意见:

第一、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第二、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

第三、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第四、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

如何教育子女(二)

如何教育子女?我再提供四点方法贡献给各位:

第一、以鼓励代替责备——年轻的儿女所能承担的压力很有限,如同一棵幼苗,需要时时施肥、灌溉,如果有太强烈的阳光,太寒冷的风雨,会摧残它。所以教育子女要如春风化雨,能够给他鼓励,儿女得到父母的鼓励,就加倍的要做好人、做好事。

第二、以慈爱代替呵骂——不要以为自己是父母,就有权威,就可以任意喝斥、打骂儿女,那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你要以慈爱,甚至以父母的辛劳培养儿女的共识,父母很辛苦地做饭菜给他吃,很辛苦地替他缝制衣服,儿女会感动、会觉得父母的慈爱。

第三、以关怀代替放纵——现在的子女大多受到放纵,你没有关心他,他认为横竖你不关心他,他就随便外出,随便乱来。所以父母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关心他的工作,关心他的朋友……儿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会自爱自重。

第四、以同事代替隔阂——你和儿女相处要用“同事”法,好像母亲喂婴儿吃饭、吃奶时,他如不要吃,母亲拿个汤匙来喂,自己也要把口张开,引导他跟自己一样,这叫“同事”。所以父母有时候要站在儿女的立场,跟他行“同事”法,将心比心,才没有隔阂。

教育子女的四种方法是:

第一、以鼓励代替责备。

第二、以慈爱代替呵骂。

第三、以关怀代替放纵。

第四、以同事代替隔阂。

如何善待亲友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五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第一、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先要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人、朋友多一点欢喜。

第二、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一点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对人一恭敬,金钱也好,东西也好,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待他。

第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第四、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第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无论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善待亲友有五种方法:

第一、若有布施先给亲友。

第二、温和爱语恭敬礼遇。

第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

第四、困难之事助他解决。

第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

夫妇相处之道

随着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到寺庙里举行佛化婚礼,要我为他们证婚。我经常都会告诉他们下列的道理:

如何做一个先生呢?必须要记住:第一、身边少带钱。第二、晚饭要回家。第三、应酬成双对。第四、幽默加慰言。

这四句话是说,做一个丈夫,身边不要带太多金钱,因为钱多了,有时候很容易引诱我们做一些罪恶的事。再者,做个好丈夫,要回家吃晚饭,因为好丈夫不能光是忙事业、忙交际,家庭也很重要。如果有应酬,要与太太一起参加,夫妻应该经常同进同出、出双入对。平日要幽默加慰言,一个好丈夫,是一家之主,平常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每天板着冷面孔,有时候应该轻松一点,开个玩笑,对于为家事忙碌辛苦的太太、儿女,要多给他们几句安慰、感谢的话,如此,家中必能时时洋溢着幸福温馨的气氛。

另外,做太太的也有四句话要记住:第一、家庭是乐园。第二、饮食有妙味。第三、勤俭为五妇。第四、赞美无秘密。

做一个好太太,要把家庭整理得像乐园,不要让先生下班回来,觉得家里很脏乱。最要紧的,饮食要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住他的胃。”只要给他吃得好,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回家。勤俭为五妇,要做一个像母亲、像姐妹、像婢女、像妻子、像臣子般的太大;也就是说,对待丈夫有时像母亲关心儿子、有时像妹妹敬爱兄长、有时像婢女服侍主人、有时像妻子依赖丈夫、有时又像臣子伴随君王。赞美无秘密,平常对于先生要多说赞美的话.不要私藏金钱,不要隐瞒秘密。这样,夫妇的感情必定很好。

所以,夫妇相处之道,应该是:

为夫四法——

第一、身边少带饯。

第二、晚饭要回家。

第三、应酬成双对。

第四、幽默加慰言。

为妇四法——

第一、家庭是乐园。

第二、饮食有妙味。

第三、勤俭为五妇。

第四、赞美无秘密。
=====================================================================
五、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重视随缘的生活才能随时自在

重视不变的生活,

才不会产生波动不已的恐惧

怎样生活

我们可曾反省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过的?生活要有计划,诸如经济、作息。甚至是在家中的一举一动等,都要有计划。凡事一有了计划,都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充满苦乐、有无、顺逆、穷通、得失,起伏无常,在起伏不定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来适应呢?

第一、要随遇而安——在随遇而安的生活里,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荣也好,侮辱也好,都不要太计较穷通得失、顺利有无,遇到什么都能接受,都能安住,就是随遇而安!

第二、要随缘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处,或与坏人为伍,或占便宜,或吃闷亏。在这善与不善的因缘里,我们要随缘生活。

第三、要随心自在——我们的心在生活里要感到自在,不起差别爱憎的念头,就像观音菩萨叫观自在。观人自在,是说我的心看人很自在;观事自在,我看一切事很自在;观境自在,我对一切境界都很自在。所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自在中。

第四、要随喜而作——不要苦苦恼恼,心不甘情不愿地工作,应抱着充满欢喜、乐趣的心情去工作,生活自然就会美好。

我们应该怎么样生活呢?有下列四点:

第一、要随遇而安。

第二、要随缘生活。

第三、要随心自在。

第四、要随喜而作。

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每天离开不了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呢?

第一、重于物质也要重于精神——因为有了衣、食、住、行的物质,跟着就要想到精神的生活,要追求知识,要读书,要爱情。有了知识以后,又再要求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我们要有美感,要音乐,要绘画,有了艺术的生活,就想有信仰的生活,就是要超越。因此我们有了物质的生活,更要有重于精神的生活。

第二、重于言说也要重于修行——我们要重于言说的生活,更要重视实践的生活。有语言,人和人之间才能交流、沟通,但光靠语言的协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实践。比方说,你讲慈悲喜舍,但当你面对芸芸众生时,真能做到吗?在气恨之时,真能去除嗔心吗?

第三、重于随缘也要重于不变——在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重视随缘的生活才能随时自在,不会有过分希求的痛苦。但也要重视不变的生活,才能不变原则,不产生波动不已的恐惧感.

第四、重于世乐也要重于法乐——信佛学佛,不是为了受苦而来的;信佛学佛,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来的。因此,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诸如养花莳草、旅游娱乐的世乐,但更要有增长见识、听闻佛法的法乐。世乐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法乐是追求真理的快乐、禅悦的快乐,是永恒的、长久的。

我们每日生活的态度是;

第一、重于物质也要重于精神。

第二、重于言说也要重于修行。

第三、重于随缘也要重于不变。

第四、重于世乐也要重于法乐。

自在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过得很苦恼。为什么同样的日子,会产生快乐与烦恼的不同感受呢?主要在于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如何面对生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有四项建议给各位参考:

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经常有人问:“人怎么会来到世间上的呢?”人是从情爱而来的!佛教讲人叫做“有情众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每个人皆离不开感情生活。纵然如此,我们对感情也应该要能做到不执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执着,为情所困。也不要舍弃感情,最好把感情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乃是人类五种基本的欲望。对于这五种欲望,我们既无法完全舍弃,却也不能过分地沉溺、纵欲。最好抱持既不排拒,也不贪求的态度,就像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才是我们对五欲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在这个世间上,难免有顺境有逆境,不管是苦是乐,我们应该要随遇而安、随缘生活,千万不要有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也不要有希求“长生不老”的妄想。

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有人说人生如战场。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有许多的关卡要过,所谓名关、利关、生死关,关关难过。有的人在面对生死时,心生畏惧、迷惑,那是因为不能体悟生命的真谛。假如懂得生死一如的道理,便不再对生死感到畏惧、迷惑,一切就能自由自在了。

如何求得自在的生活?就是:

第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第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

第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第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如何过一日生活

禅宗说:“日日是好日”,我们要把每一天过得很实在,今天把今天过好,一月把一月过好,才会一年一年地过好;一年一年地过好,才会一生都过好。我们如何过一日的生活?我有四点意见;第一、每日说好话——一天当中,你自己盘算一下,你说了多少的好话?过去袁了凡先生,他每天都用“功过格”检讨自己的功过,反省一天之中有多少功德过失,并且老实做记录。比方说:我们每天跟人家讲话:“你早!你好!”就是好话;“谢谢你、对不起。”这就是好话;“我有什么能为你服务吗?我想为你尽一点心力。”这都是好话;或者你见到一位太太,赞美她的家、赞美她的儿女、赞美她的丈夫;你见到一个学生,你赞美他的老师、赞美他的学校;你见到一个公务员,你赞美他的同事、他的长官。你能每日多说好话,就有个美好的一日。

第二、每日行善事—一一天当中.你做了多少好事?比方说:看到垃圾,能去整理干净;交通混乱了,我去维持秩序;我到哪里,都给人一些服务,给人一些帮忙,我每日行好事,就是充实的一日。

第三、每日常反省——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反省自己的功过多少?我今天讲的话适当吗?我今天做的事都做得周全吗?我今天有什么伤害了别人吗?你能常反省,就会改过迁善。

第四、每日多欢喜——我们一天当中,如果都是忧愁满面,都是非常地烦恼,日子会很难过。假如每日多欢喜:我吃饭的时候,感觉饭很好吃;我睡觉的时候,感觉到很美好地休息;我会客的时候,感觉很有人缘。你每日多欢喜,日子就很好过了。

所以,怎样过一日的生活呢?就是:

第一、每日说好话。

第三、每日行善事。

第三、每日常反省。

第四、每日多欢喜。

快乐之道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拥有快乐,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何拥有快乐?

第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任何人都有烦恼,但是千万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这样只有徒使自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并不能解决烦恼,白天纵有不满意的人事困扰,到了睡觉的时候,至少要把它放下,不要带到床上。上了床,就要好好地、安安静静地睡觉,睡眠充足,身体健康,快乐就会随之而来。

第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些芥蒂、不满意。但不要把今天的仇恨留到明天,甚至牢记在心,耿耿于怀。佛经上说出家人“无隔宿之仇”,也就是说不要留滞任何仇恨在心中。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不但交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第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邪恶是不正当的,如果你用爱心去包容邪恶,那就铸成大错了。

第四、不要把慈悲施予非法——我们对人要慈悲,指的是对正当的人、正当的事情要慈悲。至于对非法的人、非法的事则不能纵容,不能施予慈悲,否则就失去了慈悲的意义。慈悲要有智慧,要能分辨是非、好坏,才是真慈悲。

快乐之道有四点:

第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

第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第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

第四、不要把慈悲施予非法。

离苦之道

人人都希望幸福快乐,不希望有烦恼痛苦。远离烦恼痛苦有四个方法:

第一、要明因识果——我们的痛苦其来有自,比方说:贪爱美食,吃得太多,肚子就会胀痛;欺负别人,别人当然也会欺负我们,彼此都有因果关系。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菩萨懂得因果,知道种子播下,一定会结果,所以菩萨不随便造作恶因。然而众生愚痴,不怕造因,于是杀人、窃盗、抢劫、绑票,坏事做尽,等到恶果现前,受法律制裁,锒档下狱时,悔之已晚!所以要远离苦恼,就要明因识果。

第二、要谨言慎行——古德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切的灾殃祸患,往往是由于一句话不小心伤了别人所造成。虽然有时是无心的,有时是无意的,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要处处小心,不要刺伤别人,打击别人,给别人难堪、这样就不至于有不好的结果了。

第三、要防非止恶——所谓防非止恶就是四正勤中“已作之恶令息灭,未作之恶令不生”。也就是社绝恶行、防患未然。一个人如果能时时自我观照,不做坏事,不生起非分的心念,便能止息诸恶,而不致招惹苦果。

第四、要摄心正念——佛经上说,众生每天在举心动念之中,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只因心念微细,不容易察觉,因此任凭它带着我们造作种种恶行而不自知。因此我们要谨慎照顾我们的心念,要用般若心去摄伏贪欲,用慈悲心去化解嗔恨,用清净心去修养我们的言语行为。

所以,离苦之道是——

第一、要明因识果。第二、要谨言慎行。

第三、要防非止恶。第四、要摄心正念。
=====================================================================
六、悲智愿行

有观音菩萨的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

地藏菩萨的大愿、普贤菩萨的大行,

才能包容天地,登极乐世界。

工作的信条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里面,常常有挫折感,感到不如意;有的人则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兴趣。原因何在呢?就是对工作既要热爱,又要有信心。

工作是神圣的,工作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在于人为。所以工作的信条很重要,我也提出四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给人信心——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专心勤敏,让人家对我们有信心,觉得我能胜任。

第二、给人希望——我们要给人希望,觉得我的工作会带来成就,带来建设,带来无限的希望。比方说:有人生病了,高明的医生就会说:“你这个病不要紧,可以医好!”这样,病人就有了信心,有了希望,再配合医药治疗,就容易痊愈。不高明的医生就会说:“你的感冒很严重啊!你的胃痛很危险啊!”病人一听,就会害伯,就没有信心了。

第三、给人欢喜——所有的工作,不是给人痛苦的,是要给人欢喜,让人家有“帮我的忙”的欢喜,让帮助我的人欢喜,让领导我的人欢喜,让一切人欢喜。

第四、给人方便——比方说:你渴了,我倒一杯茶给你;你迷路了,我为你引路;地脏了,我打扫干净,便利大家来往休息,这都是给人方便。

我们能够做到: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那么自己也会有信心,也会有希望,也会很欢喜,也会得到很多方便助益。抱着这个工作信条去做,你必定能成功。

所以,对工作应秉承下列四个信条——

第一、给人信心。

第三、给人希望。

第三、给人欢喜。

第四、给人方便。

工作的态度

工作即生活!所以,世间上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工作,要工作,就必须对工作有一个健全的态度。

什么是健全的工作态度呢?我提供六点意见:

第一、任务必须明了——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然后才能尽心尽力去执行。

第二、资料必须精确——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资讯的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须精确。

第三、说明必须扼要——向上级报告,或对部属说明时,必须简明扼要,不能太噜嗦累赘,才不会令人生厌,才能获得大家的欣赏。

第四、分析必须透彻——向上级做分析,或对部属解说时,除了注意简明扼要外,还必须透彻明了。

第五、比较必须深入——工作上,要不时搜集各种资料与实际的例子,从各方面作分析、比较。分折时要客观、比较时要深入。

第六、建议必须具体—一一个团体、机关,人事组织庞大,当我们有任何建议时,必须具体,如果不具体而空洞,或者不切实际,就无法受到尊重与采纳,所以说工作人人会做,巧妙各有不同。

如果我们想把工作做得很好,不但在学识上要有相当水准,工作态度认真也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对于工作的正确态度是:

第一、任务必须明了。

第二、资料必须精确。

第三、说明必须扼要。

第四、分析必须透彻。

第五、比较必须深入。

第六、建议必须具体。

如何工作处众

一个人,每天都要工作,都要和人相处,那么怎样工作处众呢?有六项意见提供各位参考:

第一、上下坦诚交流——在生活周遭里,我们扮演各种角色,也有形形色色的朋友,相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彼此要坦诚,意见要交流。有一次我到金门和马祖讲说佛法,金门、马祖的军中,正在推行所谓“讲清楚、说明白”运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如果长官、部下凡事大家都讲清楚、说明白,必定没有是非和纠纷。

第二、彼此融合尊重——所谓“和气生财”,是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之上。

第三、工作主动勤奋——对工作,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的姿态,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尽管四下无人时,也一定勤奋地工作。

第四、自我拟定计划——凡事都有计划,则事半功倍;没有计划,临时仓皇,必不能成事。

第五、待客至诚真切——对待客人、朋友要诚恳、真实,相处才会无争,做起事来自然顺利。

第六、事理研议通达——对一切的事与理,都要能通达。最怕的就是做人不能通情达理,对事情愚昧无知,而惹上麻烦。

工作处众的六项重点:

第一、上下坦诚交流。

第二、彼此融合尊重。

第三、工作主动勤奋。

第四、自我拟定计划。

第五、待客至诫真切。

第六、事理研议通达。

如何创造事业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在这么多的梦想中,总希望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给我们启示。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一个人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大家,所谓“众缘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群的风范,与人友善相处。你要想大家接受你,就必须广结人缘,给人很多的帮助,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要想创造事业,就要对工作有兴趣。对工作有信心,更要能发挥热忱。

第三、从节俭中乐于喜舍——创造事业的人,对自己一定要节俭,对别人要宽厚。节俭,不光只是财物上的节俭,也包括时间上的节俭、感情上的节俭,所以必须懂得处理使用金钱、时间、感情,并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布施给大家,让大众共同来享受你的财富。

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天——我们要从勤劳奋斗里创造新希望,希望事业越来越开展,越来越茁壮。“勤有功,嬉无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从奋斗中才有明天的收获。

创造每个人的事业,需要: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第三、从节俭中乐于喜舍。

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天。

升迁的条件

一个人总希望不断地受重视,不断地往上升迁,而不断地向上升迁,则必须具有优秀的条件。也有四点:

第一、集众多的福德因缘——我们要往上升迁,不是无缘无故唾手可得的,必须自己先要有优越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具足福德因缘。你要有福报,你要有道德,你要有因缘,你才具备升迁的条件。明白说:这个社会是很公平、公正的。只要有能力,别人想压抑你,也压抑不了;如果你不具有能力,要想往上升迁,再三妄求也不易获得。

第二、有无边的慈悲方便——你要往上升迁,你必须有无边的慈悲方便,就是你要心地很好,行为很好,智慧方便都具足。助人助己,当然就会受到重视。

第三、具甚深的悲智愿行——你要升迁,就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愿力有多少?智慧有多少?慈悲有多少?你如果有观音菩萨的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地藏菩萨的大愿、普贤菩萨的大行,悲智愿行都能具备,升迁当然就不难了。

第四、发久远的菩提道心——你要精进向上,要有毅力,不能常常闹情绪,常常灰心,没有勇往直前的气慨,当然就不具备升迁的条件。我们要往生佛国,也一样要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上天堂,也是要具备道心;你想要升官创事业,同样要有道心。

往上升迁的四个条件是:

第一、集众多的福德因缘。

第二、有无边的慈悲方便。

第三、具甚深的悲智愿行。

第四、发久远的菩提道心。

居上位之条件

我们常常希望比人好,比人高,自己的地位能居人之前,在人之上。但是我们要怎样才能站在人前,在人之上呢?所谓居上位者,必须要具有居上位的条件:

第一、要有包容的心胸——世间上,你要拥有多大的事业,须视你的心胸有多宽大而定。你不能容人,人就不会跟随你;你不能容事,事业就大不起来。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佛陀的心胸可包容天地,我们佛弟子学习做人、做领导,都要先能宽宏大量。你的心量能容一家人,家才是你的,你的心量能容一个机关,机关才是你的;你的心量能包容一个国家,你才能做国家的领袖;你的心量能包容宇宙,宇宙才是你的。居上位的人,能有多大的心胸、心量,就能享有多大的成就。

第二、要有承担的勇气——在上位的人,如不敢承担,只是一味地推诿、敷衍、得过且过、没有责任感,这样是不能成事的。所以我们想要当领导人,从小就必须学习担当,你能担多重,相对地,就能有多少的事业。

第三、要有决断的智慧——有的人常会犹豫不决,事情来了,不知所措,所以须有决断的智慧。

第四、要有主动的精神——你不能天天坐以待毙,而要主动去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主动的精神也是身居上位者必要的条件。

居上位者,所须具足的条件是:

第一、要有包容的心胸。

第二、要有承担的勇气。

第三、要有决断的智慧。

第四、要有主动的精神。

如何处众

人不可以离开大众而独自生存,人都是社会性群居的动物,都是和大众共同在一起营求生活的,所以如何处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提供四点意见:

第一、不要情绪冲动——在大众里面,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情绪冲动,动不动喜、怒、哀、乐都表现得一点不保留,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所以面对大众,欢喜时不要得意忘形,伤感时也不要形诸于脸色、语言。克制情绪的冲动,在处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不要观念不纯——在大众里面,你的一句话、你的一个行为,都要让人家尊重,千万不要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不会权衡轻重,也不明白善恶好坏。这样的观念不纯,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三、不要缺乏信心——在大众里,很多人总觉得我比别人差,我不如别人,我事情做得没有别人好,我说话也没有别人流利,我的能力也不比别人强,不要这样对自我缺乏信心。人不必和别人比较,你纵使能力智慧不如别人,如果你肯发心,你愿忠诚,你会负责任,你还是比他好,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

第四、不要输给屈辱——在人群之中,难免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别人的侮辱,说你讲话不当,说你做事不好,说你能力不够,说你种种的缺点。你不必伤心,不必难过,不必输给别人加诸于你的屈辱。面对种种屈辱,我们要知道检讨,知道反省,知道改进,能够如此,必然会有成功的时刻。

我们与大众相处,要注意四点:

第一、不要情绪冲动。

第二、不要观念不纯。

第三、不要缺乏信心。

第四、不要输给屈辱。

青年之病

我们常以为老年人比较容易生病,青年比较少生病。其实老年人生病是由于身体衰老了,是一种自然的病象。可是年轻人的病却不是身体上的,而是行为上的、语言上的、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病。青年之病有那些呢?

第一、不耐烦而无恒——意味做什么事都不耐烦,读书换学校、换科系;就业换公司、换机关、换主管,不耐烦而没恒心。

第二、不落实而幻想——不脚踏实地、好高鹜远、妄想纷飞,幻想将来而不切实际。

第三、不回头而任性——人要懂得瞻前顾后,不要太任性,为人处世要懂得转身,懂得回头。

第四、不认错而执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认错、不改过,执着就没有进步。

第五、不着意而无心——凡事他不介意,你讲的好话不留心听,你做的好事不留心看,一切漫不经心。

第六、不立愿而无志——青年人不发心、不立志、不发愿,不想将来要做个圣贤,要做个有用的人,要对人类有贡献。

第七、不行慈而自私——对他人不讲慈悲、不讲友爱,凡事自私而行。

第八、不求深而肤浅——凡是读书、做事都不求深入研究,沦于贫乏、肤浅。

切忌青年之病:

第一、不耐烦而无恒。第二、不落实而幻想。

第三、不回头而任性。第四、不认错而执着。

第五、不着意而无心。第六、不立愿而无志。

第七、不行慈而自私。第八、不求深而肤浅。

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最有办法、最健全的人,这是要有条件的。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需要四种条件:

第一、会意接受更改过——首先要有会意的性格,即人家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我都能会意。如果无法体会他人的意思,便是过分呆板而不灵巧。另外,也要尽量学习接受人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

第二、应对表情加忠心——与人应对,要有表情。一个微笑、回答、遣辞用字,以至于点头,都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在今天这个彩色的世界里,人就是要有忠心、有表情,在言谈举止中,让人家感觉到我是一个很可靠的人。

第三、思惟贯通风仪好——要有思惟,要有思想。凡事都必须三思而后行,彻底分析,然后融会贯通。一举一动要具备威仪,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说则说,当沉默则沉默,这就是所谓的“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立如松”。

第四、发心主动计划多——我们还要有发心,发心就是立志、立愿,自己欢喜乐意,主动地去做。然后还要周详的计划,表示我有办法,有一套一套的办法,这样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工作人。

身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所需条件是:

第一、会意接受更改过。

第二、应对表情加忠心。

第三、思惟贯通风仪好。

第四、发心主动计划多。
=========================================================
七、自悟修行

我们要离一切相,

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不被迷惑,不计胜负,

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我们要信仰什么

每一个人活在世间上,除了要求种种的生活方式以外,都须有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并没有宗教上一定的限制,重要的是你不能迷信,不能邪信,更不能误信。放眼今日社会,信仰错误的人比比皆是,究竟我们要信仰什么呢?

信仰应有如下的条件:

第一、信仰实在实有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一定要在历史上有根有据。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耶酥基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这些信仰的对象是实在实有的,而非来无影、去无踪,凭空想像出来的。

第二、信仰道德高尚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其道德是否圆满?人格是否高尚?身心是否清净?都是我们所应该深思、了解的。

第三、信仰能力强大的——他具有能力,能救苦救难吗?如果他连自己都无法挽救,又怎能救我们呢?所以,我们不能信仰一些不明的神仙,因为那种鬼神不能帮助我们获得解脱,因此不值得信仰。

第四、信仰戒行清净的——如果我们信仰的神,要人杀生来祭祀他,这便是不能清净戒行,又如何能大慈大悲呢?

第五、信仰正法圆满的——信仰的正法如果不能圆满,处处有缺陷,如何能彻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呢?

第六、信仰智慧超然的——人有超然的智慧,才能透视生命,才能解决世间、出世间的苦难及烦恼,才是值得我们信仰的。

所以,我们要信仰什么?

第一、信仰实在实有的。

第二、信仰道德高尚的。

第三、信仰能力强大的。

第四、信仰戒行清净的。

第五、信仰正法圆满的。

第六、信仰智慧超然的。

如何学道修行

我们在世间上做人,总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总希望事业顺利、课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幸福美满……最好做什么都能有所成就。学道修行也是一样,总希望对佛法真理有所体悟,以祈能了生脱死,活得自在。我们要如何学道修行,才能开悟正果呢?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大家:

第一、从淡处着眼——学道修行的人不要太执迷于感情而被感情束缚,不要什么事都希望别人以浓情厚意待我,有时候感情太浓烈了反而不能长久。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青菜萝卜虽然味淡,若是天天吃,青菜萝卜也会吃出滋味来的。

第二、从无处下手——无,不是没有。无中可以生有,所谓“真空生妙有”,要先“空”才能“有”。比方说:一块空地,什么都没有,才可以建高楼;心里没有成见,才能接受真理;茶杯要空,才能装茶水,才有甘醇的茶水可以喝,假如茶杯里面已经有了酒、油,味道就变质了?因此,无,并非不好,从“无”里面可以体会更多。我们做事也要有从“无”开始的观念,不要希望人家都为我做好、准备好,真正有用的人是能够从空无的地方成就一切。

第三、从疑处用心——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它重视“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要在学道上用心发掘问题,此即禅宗所谓的“参话头”。能把一句话紧紧守住,行住坐卧都不离,在疑惑处下手,如此学道才会有消息。

第四、从拙处力行——抱着笨拙的心去学道,古人曾说:“勤能补拙。”我们做任何事,只要能精勤力行,终有寸进。

要如何学道修行呢?就是:

第一、从淡处着眼。

第二、从无处下手。

第三、从疑处用心。

第四、从拙处力行。

如何修行

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

第一、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诳语、不绮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第二、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教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家和谐相处上就要靠修养的工夫。

第三、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

第四、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

十二种修行法门,就是——

第一、修身修口修佛心。

第二、修自修他修人我。

第三、修时修地修密行。

第四、修福修慧修禅净。

自悟修行

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等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甚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木可行之道。

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

如何自悟修行呢?也有四点:

第一、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

第二、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

第三、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

第四、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

自悟修行有四法:

第一、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第二、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第三、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

第四、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如何修持身口意

有时候我们讲修身,有时候我们讲修口,有时候我们讲修心、修意,究竟要如何修持身口意呢?

第一、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我们身体所犯的罪恶之中,最严重的就是杀生、窃盗、邪淫,也就是杀盗淫。杀人、伤害、打人,是犯法的啊!窃盗、抢劫、绑票、侵占,也都是犯罪的。甚至于邪淫、不正当的感情,有伤风化、妨害家庭、拐骗等,都是罪恶。如果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就是身的修行了。

第二、口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骗——口舌,最容易造罪业,假话说成真的,是妄语;真的说成假的,挑拨离间,是两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口,能像刀剑伤人;口,也能做功德;口,也能修行。有时候我赞美别人几句,却产生无穷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多多用口修行,不妄语,不说假话,不欺骗人。

第三、意常行慈,不贪不嗔不痴——贪、嗔、痴称为三毒,是我们学佛的三种障道因缘,由于它能毒害我们心中的善法,使我们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因此学佛首先要去除贪痴。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欲、嗔恨、邪见、愚痴,就像杯子里装满了脏水,如何能接受清净的甘露法水呢?所以出家人称为“沙门”,亦即“勤息”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此修行要常行慈悲,要不贪、不嗔、不痴。

如何修持身口意?就是:

第一、身常行慈,不杀不盗不淫。

第二、口常行慈,不妄不假不骗。

第三、意常行慈,不贪不嗔不痴。

如何观照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第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第二、以慈悲观对治嗔恨——嗔恨是三毒,嗔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取、占有,万一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嗔恨你了。

第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慧。

第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第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第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第二、以慈悲观对治嗔恨。

第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第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第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
八、永恒归宿

涅槃是不生不灭,

超越时间和空闲,

泯除人我的对待,

不在生死中流转,

是圆满、永恒的生命。

什么是佛道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我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自由业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讲究由一个神明来控制自我,不主张另有天神赏赐我们的善恶,赏赐我们的好与不好。佛教主要是在讲究人的行为,主张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业力”。每一个人做了好事的因,自然会生出好的业果,所以业力是非常自由的,它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权威,所谓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第二、缘起中道是佛道——佛教讲究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关系,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只说生不只说灭,不仅仅说有说无,它完全是一个中道。体解缘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第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现在我们讲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没有大小的分别,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所谓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第四、无我超越是佛道——每一个人都执着自我,因为执着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有人我对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无我,超脱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超越了一切而无相,那么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的佛道了。

所以说,什么是佛教的真理?就是:

第一、自由业力的佛道。

第二、缘起中道是佛道。

第三、民主平等是佛道。

第四、无我超越是佛道。

道在那里

常常听人说:他要修道、学道。但道在何处?道不一定在佛祖那里,道也不一定在出家人那里;道应该是在每一个人的眼前,每一个人的身边,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自己要有道。要有什么道呢?

第一、学习接受,是自我充实之道——现在的青年学生,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有进步,有些人读书没有进步,原因何在?在于他没有学习接受,台上老师讲课,他在台下神游;父母说的经验谈,儿女并没有受教;长官讲的连篇道理,他也没有接受。所以,一个人要自我充实,要自我进步,要自我有道,在学习的时候,就必须要接受,认真地听讲还要听得透彻。佛教中有言:“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意思是听了以后要思,思了以后还要修,所以这个接受就有道。

第二、想当然尔,是自在安忍之道——现在的人,有好意见时总是唱反调;但一个有为者,老师骂他、打他,他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这是教育;父母责怪他,长官批评他的种种不是,他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就是自在安忍之道。

第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乐之道——一切事情都要忍耐,忍耐就是力量。现今,有的人就是不能忍耐,即使是一点点不顺意也叫苦连天,也要反弹,因此他就不能自由快乐,不能担当。

第四、赞美别人,是自已善缘之道——常说好话,赞美别人,人家喜欢,自己也欢喜。所以赞美别人,自己就有道,就是结缘之道。

道在那里?

第一、学习接受,是自我充实之道。

第二、想当然尔,是自在安忍之道。

第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乐之道。

第四、赞美别人,是自己善缘之道。

何谓佛性

何谓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性能,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开悟,悟道以后,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什么是如来的佛性呢?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性能。任何东西都有性能,性能好价值就高;人也有性能,比方说我能苦能乐、能忙能闲、能早能晚、能饱能饿:表示性能很好。因此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性能;甚至于将来都可以成圣成贤、成佛做祖。何谓佛性呢?

第一、处凡愚而不减——虽为凡夫,处在愚痴的人生里,佛性并没有减少,而且是人人本具、个个不减的。

第二、在圣贤而不增——对佛、菩萨而言,佛性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已觉悟的人,而人是没有觉悟的佛。觉悟有先后,但佛性是平等的。

第三、住烦恼而不乱——人在烦恼里,尽管有是非人我,佛性却丝毫不乱。就好像黄金,你把它做成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甚至于金筷子、金碗、金手表,虽然千差万别,可是黄金的本性是不变、不乱的。所以我们人尽管在五趣六道里面流转,驴腹马胎,佛性仍不乱不变的。

第四、居禅定而不寂——在禅定里,佛性是朗朗光照,如明镜能照见万物,不失功能。

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是什么?

第一、处凡愚而不减。

第二、在圣贤而不增。

第三、住烦恼而不乱。

第四、居禅定而不寂。

障道的因缘

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哪里呢?有四点:

第一、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

第二、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

第三、身行恶事——你如果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跟你合作,不跟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

第四、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跟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

所以障碍我们因缘的是:

第一、口说不行。

第二、心想谄曲。

第三、身行恶事。

第四、人我计较。

皈依的认识

近年来信仰佛教的风气很盛,多少人来到佛门,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是皈投依靠三宝的意思。皈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皈依是表示我信仰佛教,假如没有经过皈依这个仪礼,只是拜拜、烧香,都不算佛教徒,只能算是一个佛教的尊敬者。做一个佛教徒,必须经过皈依的程序。

皈依不是吃素,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

皈依不是受戒,皈依没有什么戒条约束,假如有,也是说我信仰佛教,我不改变信心。与五戒、菩萨戒都是不相干的。

因此,皈依不是吃素、不是受戒,当然更不是出家。

第二、皈依不是皈依神、不是皈依师父、不是酬谢报偿——皈依之后,仍然可以拜神,例如妈祖、城隍、关公、仙公等,那是一种恭敬。我们对不同宗教的人不是也握手、敬礼吗?所以神是可以拜的,但并非皈依。

皈依三宝时,主持皈依的法师师父只是给我们做个证明的师父,证明我们是三宝弟子、是佛教徒。因此,皈依不是拜师父。

皈依不是为了要酬谢、感恩神明,而是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所以不能随便。

第三、皈依不是一时的、不是只一次的、不是一皈依的——不能说只皈依佛,就不皈依法,不皈依僧;皈依是皈依三宝,是佛、法、僧一体皈依。皈依更是终生的信仰,一生以佛陀的教法为依归,做一个健全的佛弟子。

因此,我们对于皈依的认识,应该是:

第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

策二、皈依不是皈依神、不是皈依师父、不是酬谢报偿。

第三、皈依不是一时的、不是只一次的、不是一皈依的。

涅槃是什么

涅槃这两个字,很深奥,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这是错误的。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减,没有生死,超越时间和空间,泯除人我的对待,不在生死中流转。涅槃,是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是圆满、永恒的生命。我们每天修行、精进,就是为了证悟涅槃。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道,就是证悟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死的境界。涅槃的真正意义是:

第一、是佛教追求本源的真理——涅槃是个真理,是我们的本源,是我们的真心,是诸佛如来的佛性。

第二、是人类探究永恒的价值——我们都希望生命不只是几十寒暑,而是永恒的。色身有生老病死,可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却是永恒的,没有生死的。涅槃,能让我们探究永恒的价值。

第三、是快乐幸福的终极归宿——我们所向往的快乐、幸福,与世俗的快乐、幸福是相对的;世俗的幸福是染污性、短暂性、交易性,是不究竟的,涅槃就是清净的快乐、幸福,是我们圆满的归宿。

第四、是常乐我净的美满境界——涅槃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圆满人生。

所以涅槃的意义就是:

第一、是佛教追求本源的真理。

第二、是人类探究永恒的价值。

第三、是快乐幸福的终极归宿。

第四、是常乐我净的美满境界。

无常的价值

在一般人生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几点看法:

第一、带来希望的人生——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第二、具有自由的精神——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等种种改变上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第三、否定神权的控制——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第四、破除定命的论调——刚才说过,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所以无常的价值,就是:

第一、带来希望的人生。第二、具有自由的精神。

第三、否定神权的控制。第四、破除定命的论调。

善知识的条件

一个人找老师,一定要找好老师;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对象都能影响我做善事、发善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有四:

第一、要有悲悯的心怀——所交的朋友、老师不但要有慈悲心、怜悯心,而且要有入俗的心怀,有普利的胸怀,对我都讲些让我向上、向善的话,勉励我为圣、为贤。

第二、要有正直的性格——所交的朋友、所找的老师如果是谄佞、不正直,就是不好的朋友。好的师友必须要有真心、直心,《维摩经》里讲“直心是道场”,诚实、正直才是善知识。

第三、要有明辨的慧巧——我的朋友、老师要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有权衡轻重的慧巧。如果我的朋友、老师或与之有交往者都无法做到上述的条件,那我与他相处必定也受影响。

第四、要有公正的态度——朋友、老师的做人、处事,要能公正、公平,所有一切都能公开,我和这样的朋友来往,必定受其利。即使没有朋友的相助,自己本身也要努力做到这种善知识的条件。

因此,善知识的条件,就是:

第一、要有悲悯的心怀。

第二、要有正直的性格。

第三、要有明辨的慧巧。

第四、要有公正的态度。

出世的思想

我们常听说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的思想”呢?

第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人生非常短暂,岁月总在我们的疏忽问一去不回,千万不要误以为孝顺父母,报答恩情来日方长。人不能醉生梦死,对于人生,如果有无常的警觉,什么事就应立即去做,不延迟,以出世的思想来增加我们入世的精神。

第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物质会引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念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所以被物质引诱,苦海愈陷愈深。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有不受物累、不被物质束缚的出世思想,如此才能更放开胸怀,为国家、社会、人类谋取幸福。

第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由于情爱的执着,所以就有许多感情上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我们能把爱情升华,以夫妻相爱的感情来爱我们的父母、朋友,乃至社会、国家,那么,因情爱所产生的问题自然就会减少。私爱越淡,对社会国家的大爱就会增长。

第四、对自己要有不满的要求——人常常是苛责别人,原谅自己的。如果反过来对自己有不满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清净、不慈悲,觉得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就会更加发愤上进,更能为别人设想。

所以,出世的思想,有四点要明白:

第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第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第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第四、对自己要有不满的要求。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现代人常好奇地想学神通。神通虽然有,但最好不要学,更不能有神通,因为一般人有神通是不利于己的。例如:我现在没有他心通,你批评我、怨恨我,我不知道,我仍然对你很好。相反地,我有了他心通后,知道你心里对我很不满意,我的日子也不好过。

又如,我明天会死,因为我不知道,所以今天我活得很快乐;现在有了宿命通,预知二十年后会死,三十年后会死,就活得很不安心。所以有了神通,不一定很好,重要的是我们对神通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不是了脱生死的究竟之法,它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打死会拳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

第二、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世间上,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你纵有再大的神通,可是终究敌不过业力,如神通第一的目键连,就遭到被外道杀害的业报。所以,业报来的时候,神通也没用。

第三、神通比不上道德——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而忽赂了更重要的道德修养,其实智慧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因此学佛应该从道德、慈悲入门。

第四、神通及不上空无——神通是从有形有相上求,而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在生活中拥有船若智慧,懂得空诸所有、可以放下一切,可以无我,不计较、不执着,终生受用不尽。

因此,佛教对神通的看法有四点:

第一、神通非究竟之法。第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第三、神通比不上道德。第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禅门宗风

今天我们把禅门的宗风,简略地介绍给各位:过去的名山大丛林,一家有一家的宗风;禅门的禅师,也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什么是禅门的宗风呢?

第一、赵州茶香醇醇——过去有一位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他一见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比方你问:“禅师!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说要你不要离开生活,在生活里悟道。人离开了生活,哪里有道?哪里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里有禅,平常心里就有道,在穿衣吃饭的平常生活里才好修行。

第二、云门饼甜蜜蜜——你到云门禅师那里去,他都供养你一块饼,管你老少贤愚,他都是一块饼。这一块饼甜蜜蜜,也是告诉你:所谓道也好,禅也好,你不要只看表面,你要透彻到里面去,像他给你的饼,里面有甜蜜蜜的心意。道,也在我们的内心,那内心的证悟就是甜蜜蜜的滋味!

第三、德山棒火辣辣——你去参访德山禅师的时候,他一见到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棒打上来,很多人被打得莫名其妙:我犯了什么错?一棒子打得人火辣辣的啊!对!他就是用这一棒来告诉你:你要当下承担,你不可以用常情去追求道,你要在心里面懂得一个回转。

第四、临济喝情真真——你一见到临济禅师,他就大吼一声。这一吼,给你一个警醒,让你找到另外的世界,让你知道禅门的宗风,要用广大的心态去认识,要用超越的性格来包容,来接受。

所以禅门的宗风,就是:

第一、赵州茶香醇醇。

第二、云门饼甜蜜蜜。

第三、德山棒火辣辣。

第四、临济喝情真真。
==================================================
九、喜乐人生

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名号叫观自在,

我们要像观世音菩萨,

时时观照自己的心,

一一观照以后,觉得很自在,

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

我们都想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幸福不是光想就有,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享受到幸福快乐。

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呢?

第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为何你这么好?为何我如此差呢?一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凡事不与人比较、计较,就好像“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有这种平等心、满足感,就不会痛苦了。

第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就怨天尤人,怪家里的眷属不支持,怪世间的亲朋好友不帮忙。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第三、不侵犯、不推透的道德观——就是对人要不侵犯,对事要不推诿,因为侵犯他人就是犯戒,也就是给人不自由;推诿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敢承担。

第四、不贪求,不嗔怒的修养观——我们要把贪求的心改成一种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譬如发愤读书、发心做善事,而不是贪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可以嗔恨破坏自己的修养。

第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人生宛如一个战场,遇事无须自卑与懊丧,要勇往直前,要当仁不让。

第六、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要培养自主、自尊与自信的性格,面对问题要以智慧来判断,要能“以静制动”,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禅定观。

因此,我们要享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应该有——

第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

第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

第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现。

第四、不贪求、不嗔怒的修养观。

第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

第六、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

快乐的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一致的希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如何才会快乐?我提供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以舍为有——有的人整天妄想、贪求,这样的人生不会快乐;相反的,懂得喜舍的人生,快乐无穷。“舍”并不是完全给人,而是一种结缘,例如:我专心听你讲话,就是与你结缘,帮你做一件事情,给你一些助力,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一个注目礼,都是结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在给人,其实是在播种福田。能够舍的人表示自己很富有,因为你内心有感恩、有满足,你才肯舍,才肯给人。心中有好话,才能说好话,心中有微笑,脸上才有笑容,所以“以舍为有”,才会快乐。

第二、以忙为乐——一般人喜欢偷闲,其实偷闲是苦,忙才会快乐。有人常问我:这么多年不见了,您怎么一点也没有老呢?我回答:我很忙,没有时间老啊:因为忙得很快乐,忙得乐以忘忧,所以不知老之将至也。

第三、以勤为富——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发财,其实只要肯勤劳,就是一种财富;不勤劳,即使拥有万贯家财,也会坐吃山空,所以要“以勤为富”。

第四、以忍为力——佛祖之所以是佛祖,因为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个人能够忍,就有力量。所以我们要能忍苦、忍难、忍饥、忍饿、忍早、忍晚,要“以忍为力”,一忍万事成。

快乐的人生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只要我们懂得——

第一、以舍为有。

第二、以忙为乐。

第三、以勤为富。

第四、以忍为力。

人生之最(一)

今天和各位讲人生之最,一共有二十个最,先讲五点:

第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反而是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控制处理。我们对自己的贪欲往往禁止不了,脾气、嗔恨也化解不了,于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处处招愆怨、惹灾祸,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第二、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是血肉之躯,身体上难免会有老、病、死。其实心理上的毛病更大,心理上的毛病是什么?是自私。人由于自私,不能扩大心量,不能进步成就,不能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除了注意保健,使之无病无痛以外,还要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

第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不能了知世间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第四、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一般人犯了错误?如果是事情上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最大的错误就是邪见,也就是思想上有了误解,认识上有了偏差。不但不知道自明自正,而且还自以为是,这是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是很可怕。

第五、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贡高我慢。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所以骄傲、我慢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今天先讲人生之最的五点是:

第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第二、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第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

第四、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

第五、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

人生之最(二)

今天继续讲“人生之最”的另外五点:

第六、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所以充满烦恼、痛苦。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饮食的欲望,对于权力、名位的欲望,凡是与我有关系的都希望拥有。因此欲望丛生,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生起了烦恼。所以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第七、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理。因为不明理,所以遇到不如意时就怨天尤人,上怨苍天不保佑,下尤世人不帮忙。对眷属、朋友、国家、社会都怨尤。甚至烦恼怨恨的时候,拿起家里的茶杯桌椅来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明。他不怪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怨眷属,怨朋友,拿桌椅、茶杯出气,真是何苦。

第八、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也是最大的忧虑。生时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旦无常来临,又恐事业、爱情、财富都将转眼成空,所以不管生时、死时,随时忧心仲仲,生死真是人生最大的忧虑。

第九、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我们最大的过失,就是侵犯。侵犯人家的生命、财富,侵犯人家的名节。所谓杀盗邪淫,恶莫大焉。

第十、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扰去,徒增苦恼!

所以人生之最另外五种是:

第六、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第七、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

第八、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

第九、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

第十、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

人生之最(三)

今天继续跟各位讲另五种“人生之最”:

第十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很漂亮,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拥有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宁可没有才干、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慈悲,慈悲心是人生最重要的美德。

第十二、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人要有勇气,勇气不是跟人家打架、殴斗,也不是跟人家争执、计较,最大的勇气是自我认错。觉得我不应该说这一句话,我不应该做这一件事,我不应该妨碍你:能忏悔认错的人,才是最大的勇者。

第十三、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获。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要能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狱;假如你满足,地狱也如天堂,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第十四、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我们常说要开发能源,能源不一定是指山中的矿产、海底的珍宝;也不一定是天然气、太阳能,人生最大的能源是我们的信仰。因为信仰里面,有财富,有功德,有宝藏。

第十五、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谢,时时想要施予别人。所以,一个人能够感恩、惜福,他就是人生最大的拥有者了。

所以人生之最,续有五点:

第十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

第十二、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

第十三、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

第十四、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

第十五、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

人生之最(四)

今天继续跟各位讲人生的二十最:

第十六、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什么是最大的修养呢?就是宽容。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待人要宽厚、要包容,不管别人待你好与不好,都能谅解,都能包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第十七、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尊严。为此什么都可以牺牲,但是牺牲折磨的最后关头还是要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每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尊严,要重视它,要保有它。

第十八、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一般人总是从外在的物欲感官上寻求快乐。譬如一句赞美的话,就欢喜半天,但是赞美的欢喜一下就过去了;希望得到金钱的欢喜,但是金钱如水流,霎时用尽;希望得到旅行的欢喜,但是千里万里眨眼过去,欢喜也会消失。唯有一种欢喜是永恒的,那就是法乐。法乐就是知识上、见解上、修行上、禅悦上的快乐,是能终身保有,永不逸失的。

第十九、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财富、名位是大家所热衷追求的。但是如果求得了财富、名位,却失去了平安,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所谓平安就是福。

第二十、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到底要发什么心呢?要发善心、好心,也就是利益大众。譬如我说一句话对大家有利益,我做一些事对大家有利益,我修桥铺路,只要能利益大众,我就会发心去做。这是最大的发心。

所以人生的二十最还有:

第十六、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第十七、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第十八、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

第十九、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

第二十、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

拥有全面的人生

世间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拥有全部。比方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说,人生由来多缺陷。

但是,在缺陷中,我们如何拥有全面的人生呢?

第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现在的人,往往只重视心外的知识,因此,尽管学习很多的技能,可是由于内心的体验不够,人生还是很浮面的,所以培养内心的体验很重要。

第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每个人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社会供应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做个有益社会大众的人,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第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在团体生活中,不管在待人处事上,不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要能随众、随缘,如此才不会特异孤立。

第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有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世界,只晓得向前迈进,却不知后面还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因此遇到困难不懂得转身,不懂得回头,于是经常在社会上撞得鼻青脸肿。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懂得给自己留个退路,遇事才有转圈的空间。如果处处将自己限定,将永远走不出自设的死胡同。

所以,如何拥有全面的人生?

第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

第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

第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

第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

自由自在的人生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有钱有势、有名有位,乃至儿孙满堂,但是却活得不自在,这样的人生没有幸福可言。人生要活得很自在,才会幸福。

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名号叫观自在,因为他能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所以,我们要像观世音菩萨,时时观照自己,看看自己观人自在不自在,观事自在不自在,观境自在不自在。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看心自在不自在,能够一一观照以后,都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如何才能自由自在呢?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大家——

第一、学习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现在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肯吃亏。一个人如果肯吃亏的话,别人必然乐于跟他在一起;如果处处都想占别人的便宜,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远离,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吃亏。

第二、人我互掉——有时我们遇到困难,心里起了烦恼,或是看那个人不顺眼,这时不妨把人我立场对掉一下,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上场互换,看法就不同了。所以人我互掉,是自由自在的心法。

第三、当然如此——假如你吃亏了、受苦了、受难了,要把它想成是当然的。事实上做事、做人本来就很难,又何必不平、不满呢?凡事想当然尔,就不会有怨怪别人的心,没有责怪、怨天尤人的心,这时就会自在了。

第四、享有就好——在这个世间上,我们不可能样样东西都拥有,但是我们可以有“享有”的心。譬如:别人建造房子,我们总可以在走廊避雨;别人买了电视机,也可以一起沾光观赏;公园是大众的,我散步就好了。如果能以“享有”代替“拥有”,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我们要如何才能过自由自在的人生呢?

第一、学习吃亏。

第二、人我互掉。

第三、当然如此。

第四、享有就好。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母与子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与孩子是血浓于水,心心相连。

老话说,孩子都是讨债鬼,其实不尽然。有讨债的,有还债的,要看父母和孩子哪一方付出的多。如果父母把孩子拉扯大,孩子一跑了之,父母又自给自足,乐得省心,那孩子是来讨债的。如果孩子长大后,一直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父母经济上全靠孩子接济,那孩子是来还债的。这都是前辈子的债,这辈子还。

我没有孩子,不能体会母亲对孩子的那份牵挂和付出,只能从自己的母亲对我的牵挂,了解一斑。我想劝身为人母的朋友,孩子有孩子的命,母子缘分也是命里注定,不要太执着。母亲的付出永远是伟大的,但是太执著会酿成不必要的悲剧。

有个老汉,他有个年轻的儿子,儿子不幸早亡。老汉痛不欲生,想和死去的儿子说话。他找到一个灵媒,非常高兴。灵媒说是可以和他的儿子联系上,可是好像他和儿子有过节,最好不要直接对话。那他儿子到约定的时间出现的时候,老汉躲在门帘后面听。只听到他儿子气势汹汹的进来,问灵媒,‘那个老不死的在那儿,我来找他算账’。原来这老汉和儿子前世有深仇大怨,儿子是来折磨老人的。自此之后,老汉再也不想儿子了。

另一个传说,是一对学佛的夫妇,妻子怀了孕。两个人都信佛,注重胎教,每天给孩子听佛音诵经。那妻子不知为什么,反应很强烈,整天上吐下泻。又过两天,流产了。全家人很悲伤。他们把这事和庙里的师父讲了,师父长出一口气,说善哉善哉。大家很纳闷,师父什么意思。师父说,那夫妇一方的父亲是屠夫,这孩子的前世是被他杀的猪,今生找老人的子孙来报仇,本要害的家破人亡的。因为听到佛音,起了恻隐之心,放小夫妻一把,自己走了。夫妻二人听后释然,继续念佛,希望生个有善缘的佛弟子。

世上父母都很执着,所以我写两个网上看到的故事,只是劝朋友们,要能放下。人生如梦,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不要太折磨自己。有时因儿女受苦只是因为前生欠了孩子的债,还债也是尽力而为。孩子走了也只是缘分尽了,也许是去了更好的去处,也许来生还能再见。

那我写这些是为一个朋友的朋友的不幸遭遇,所以举了两个父母还子债的例子。有的孩子是来还债的,不要误会佛教不赞成人们要孩子。佛法是沒有分別心的,因为一切正误好坏都是从心生的,世事并没有什么好坏可言。佛法的存在只是希望教地球人不受苦,少受苦,以及脱离苦海的法門。还孩子债也可以是好事,欠债还债,债就不生利了。佛教只是说随缘,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谁有谁做孩子都是前定的。佛教说人身难得,佛法难求。生个孩子让他听闻佛法,也是大福报。如果有孩子,只要缘分还在,就要象对待其他缘分一样,不管善缘恶缘,都以诚相待,善上加善,转恶为善,就是好事。

认识我的朋友知道我没有孩子,这也不是说学佛了就都会做象我这样的选择,我现在没有也不是说再过十年我一定还没有孩子。我没有孩子是因为我现在没有这个念头,喜欢自在,总觉得有其他事要做。我命里是过四十之后才会生子,所以现在说不想要孩子,谁知道呢,未来会随业有未来的想法。可是我又在念佛改命,反正学佛只会往好处改。念经回向给他,也许他可以去更好的地方。若一定要来,也是以佛法熏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一切顺命随缘。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佛门算命法

我认识的算命师父最近看到了地藏法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如大梦初醒,说这是一门太殊胜的法门,介绍给我。不妨与有缘人分享。前两天朋友打电话问我是否知道能了解故去亲友的去处的路数,占察善恶业报经就是这样一个法门。能占卜凶吉,帮助日常生活的决策。也是为初学信心不足的人,建立信心。

占察善恶业报经详解

净空法师在讲华严经时介绍《占察经》和占察法
【《占察经》云: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闻十方佛名。】

  《占察经》是地藏三经之一,地藏菩萨有三部经,大家常常见到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读这部经的人很多。另外两种经,知道的人不多,这里提到一种叫《占察善恶业报经》,简称为《占察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就是《大乘地藏十轮经》,这个分量比较多一点。佛教实在讲非常的慈悲,的确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喜欢占卜问卦,晓得什麽吉凶祸福,佛菩萨看到你们有这个习气,就不要找那些神、找那些鬼去乱问,乱问要上当的,所以佛门里面,你喜欢这一套,就设这个法门,《占察善恶》就是占卜吉凶的,佛门有这部经。有一种特殊的占卜方法,它作这个轮相,轮相一共是十九个,一套是十九个,可以问吉凶祸福,可以问过去未来,这是佛门里面的占卜。如果不是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占卜,那都不是佛教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占卜吉凶,你就用这部经。这部经,在早年我在台中与几个同修们提倡,也曾经印过,现在也有不少地方翻印,不但《占察经》也能很容易找得到,注解的本子,《占察经义疏》,也能够找得到,仔细去研究这种占法。

  这部经里面告诉我们,『杂乱』,就是我们的心不定,心里面的烦恼很多,这就是「杂乱垢心」,「垢」是不清净,这样的心念佛菩萨名号不能叫闻慧,为什麽?虽然念,不能成就决定的信解,为什麽不能『决定信解』?心里面有疑惑、有妄想,心里面没有疑惑、没有妄想,这个信解才是决定的。没有决定的信解,当然念也有好处,得世间的福报,所谓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得不到广大深妙的利益。特别是指念佛法门,如果你有「决定信解」,一心持名,那个利益就太大了,真正是不可思议。人家要从凡夫修成佛,你看《华严经》所讲的要无量劫,多长的时间!你一生就办到了,这种殊胜的利益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要不是佛与诸佛统统劝我们,许多菩萨都不能相信,但是它是事实。

  『若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一行就专一了。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正受通常也翻作禅定。你已经得定了,心就定在一个法门上不会再改变,这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底下有解释,也叫做一心称念,念佛的时候是专心的,一心念佛,那麽你的成就广大微妙,行也广大微妙,心也广大微妙,虽然没有得无生法忍,算是得个相似的,不是真正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闻十方佛名』,这句佛号把十方诸佛的名号统统含摄在其中,念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由此可知,念佛一定要用清净心才有这种效果。
================================================================

占察善恶业报经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法门。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咨,请世尊,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嗔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渺;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扰乱,废修道业。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著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

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

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

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若欲观宿所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咨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志不退转;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旛、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次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作此语已,然后手执木轮,于净物上而傍掷之。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所有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是名占察初轮相法。’

‘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犹如损刻。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作之业,未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轮相。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

‘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不得相应,名虚谬也。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

‘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旛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



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我及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盘城。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即得清净,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净;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绕,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净。’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相者,从始修行,过七日后,应当日日于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不即更得诸余好相;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等,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见佛色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彼人即时于所向乘,得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



‘复次,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天魔波旬,不来破坏,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所有五盖,展转轻微,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



‘复次,未来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殷勤供养佛法僧宝。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书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使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

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

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

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

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

二十五者有所证为正实;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

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

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

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

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

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

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

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

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

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

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

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

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

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

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

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六十六者所思人得会见;

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

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

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和集;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和集;

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

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

七十九者所望见得睹之;八十者所求觅得见之;

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

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

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

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八十八者求资生得如意;

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

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

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

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

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

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难;

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碍;

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

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

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

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

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

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

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

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

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破;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

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

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

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

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所损;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

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

一百三十七者观障乱渐得离;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

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

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

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

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

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

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

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

一百五十三者所向医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

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

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

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

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

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

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

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

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狱;

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饿鬼;

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已生人道;

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已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已闻深法;

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圣僧;

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已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净佛国;

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已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已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获果证;

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住上乘。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如此占法,随心所观主念之事,若数合与意相当者,无有乖错,若其所掷所合之数,数与心所观主念之事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为虚谬,其有三掷而皆无所见者,此人则名已得无所得也。’



‘复次,善男子!若自发意,观于他人所受果报,事亦同尔。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来求请欲使占者,应当筹量观察自心,不贪世间,内意清净,然后乃可如上归敬修行供养,至心发愿而为占察。不应贪求世间名利,如行师道,以自妨乱。又若内心不清净者,设令占察而不相当,但为虚谬耳。’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一切所占,不获吉善,所求不得,种种忧虑,逼恼怖惧时,应当昼夜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则吉,所求皆获,现离衰恼。’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如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乘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



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



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盘,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盘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一者,摄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盘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盘。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异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使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



‘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为安慰。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故。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智身。’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于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闻。’佛告坚净信菩萨:‘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佛说此法门名已,一切大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

Thursday, October 21, 2010

学佛入门 Buddhism for Dummy

开始学佛可以从听佛音起步。佛教音乐是我知道的最全的佛音网站,可以下载MP3佛唱。怎么听呢?体会心平气和的感觉。哪首佛音让您觉得有感应,就听哪首。

听佛音适合什么人呢?所有人。特别适合胎教,肚子里的人。可是,如果您是生活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更快捷的办法。咱是长大的人了,吃药都得高点剂量。对咱们大人,这相当于吃维生素C。

为什么有人人生这么坎坷?是命。命从哪里来的?每个人的前世的业因决定今生的命果。怎样改命?只有改业因才能改命果。怎样改业因?学佛。穷困潦倒,事业不顺,家庭不合,恶病缠身,子女不孝,等等,是业障现前,这种大抵都是命格里有的。人是有命的,您信也有命,不信也一样有命。就像天气预报,您信天气预报知道要下雨,那不看天气预报的一样挨淋。

佛教称有八万四千法门,各个法门没有高下之分,学那个法门要看您跟哪个法门有缘。我一头栽在地藏法门里,就是和地藏有缘了。诸位也有缘先听这地藏法门的说道。释迦牟尼佛在升往更高层的天界前,托嘱地藏菩萨接手救拔苦难众生的重任,一直到弥勒出世。这是就地藏菩萨跟咱们地球人的缘分。地域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地藏菩萨发的誓愿。地藏经是很多门派都推崇的一部经,也是入门第一要修的经。我们末法众生,受世风染浊,建立信心不容易。如果我们直接去念阿弥陀经,祈求去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不能在今生有快速的认证,很难建立信心,很难持久。还有,如果您生活一帆风顺,您有福,可是也不好认证念经的效果。我们说福德大的生灵有升天道的,可是天道没有什么辛苦,又没有出六道,很难修行,一样的道理。所以命中多劫的人有福了,念佛改命,还可以建立起信心来。

地藏菩萨有三部经,我一直在诵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非常殊胜。我学佛不是从听佛音开始,是从诵经,因为有事相求。每天诵,天天坚持。五十部经下来,性格就该了。不那么爱生气了。就这点儿改变?改变多了,不是一句两句说的完的。而且这点儿改变就够说明问题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佛教里,境由心生。心境改了,处境也会莫名其妙的改变。可您拿起地藏经来,洋洋洒洒十三章,都是古文,真能开这个头不容易。第一次我花了三个半小时才读完。诵经有佛力加持,事半功倍。有心者看看怎样读地藏经

地藏还有一部经,占察善恶业报经,我是最近才接触到。是佛门里的问卜的法门。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可以用这部经所说的办法问地藏菩萨事,问自己前世是那一道来的,问过世的亲人去哪里了,问是不是可以玩股票,问自己前世修学过什么法门。有问必答。占察的结果是会变的,随我们的心性和念佛消业功夫而改变,因此我们说命无定数,我们知道有命,知道怎么改命,才知道这是说什么。

学佛还可以通过熏习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看佛教文章讲座。文章讲座都讲佛理,很容易接受。现在所有佛学资讯都在网上,打开youtube.com,查净空法师,或baidu.com,查地藏经。可以到净宗学会在世界各地的分处拿资料和录像,台湾, USA, Australia.

龙应台曾问某法师学佛的问题,法师说学工程和科学的人比学人文的更容易接受佛教,因为工程和科学界有实验印证的传统,学人文的习惯于辩论。不要辩论,佛教的境界远超过人类所能理解的。咱们人类的老祖宗钻木取火的时候,没有非搞明白钻木取火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原理,只知道这样可以取暖,这才有衍生出咱们这些聪明的现代人来,可以悉心研究钻木取火的物理化学反应和历史价值。学佛要学古人钻木取火的精神,不明白的东西不要称迷信,慢慢学,虚心体验,会有所得。

In this article I have to refer to Chinese websites from time to time. If you can't read Chinese to explore more resources, I would be glad to help.

This is the home page of the music site (Chinese)

And then one of the page you can start with is (一心念佛)

So how to start the practice? In Buddhism, we say there are 84000 darma doors, and there are doors more suitable for different people. It depends on affinity. I stepped into the pure land (净土) by chance, one of the 显宗 branch. I recommend friends to start listening to Buddhism chanting music, but I didn't start like this. I started by reading 地藏经 ,and I was able to read continuously everyday, and was able to observe how my life is changed. However, not everybody could hav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to establish faith.

How to build faith in Buddhism? start from reading buddhism articles and videos. I have watched many videos from 净空法师 in Taiwan, USA, Australia. Youtube has a lot of video if you can't make a trip to the branch to get DVD, search for 净空法师 on youtube.

Where to find articles? Just search in www.baidu.com. say 佛教 新生儿, 佛教 婚姻,...
No matter what you do, pay attention to how your heart is changed over time. By theory your heart and life changes together, but it is easier to watch your heart. When I was reading 地藏经,things happened so quick that I have to say there are magic in sutra that will remove your bad Karma(业) faster than you can notice. If you want to start by reading 地藏经。 baidu 地藏经 to find more resources。
How to read 地藏经


When 龙应台 asked master about learning buddhism, the answer from the master is that it is easier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to learn Buddhism, than writers and artists, and the reason is that engineers have a habit of lab experiment, and believe in things that works. So the best way to build faith is to experiment more and more and see the result in THIS LIFE before any logical argument, since this is beyond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mind. We are limited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things we don't know, and we just have to believe, like little kids who have to believe whatever parents are telling them. You will see, and join all the people like 李娜,陈晓旭.. not to say many HongKong movie stars who are 居士。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烦恼是我们自己找的

最近从一个朋友的遭遇,想到许多事。中国老话讲,一家一本难念的经。可我最近领悟到,烦恼都是自己找的。领悟是领悟了,又没有可以不就事论事,一通百通的解释。从我自己亲身经历,我一直是很紧张的性格,最近才领悟到,没有谁给我紧张,是我自己令自己莫名其妙的紧张。大概是太注重自己了,才不快乐。人活世上,真有多少人在意我的存在,自求快乐才是真的。我有时又钻牛角尖,其实人生退一步海阔天空,怎样都能活,别太往心里去。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生的遭遇好像都是自己的选择,烦恼更是如此。太认真的人不会太快乐,因为人生本来是一场戏,瞬息万变,没的认真。

说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那好,也有烦恼,看别人挣那么多钱,自己要多挣钱。看存款没有生利,又是烦恼。衣食无忧,指望钱多生钱,放股市里,哪天股市把钱都丢了,痛的想跳楼。那若当初没有挣着钱,没投股市,也没有这个痛,你说这不是自寻烦恼是什么?自己搞一场戏,唱的挺欢,股票涨了又跌了,回到起点,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痛定却不思痛,这就是人生?没有烦恼时习惯生出烦恼,也叫没事找事。嫌生活太平淡是最常见的烦恼,等真的烦恼来了,又怀念以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 总跟老公说人生是以苦为乐。看电视电影,都是爱恨情仇,你死我活。好累。没有不死人的电影。正应了佛的教诲,人生是苦乐,乐苦。不看恐怖电影,杀人与被杀的电影,不吓自己不痛快,不是苦乐是什么?痛快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不痛不快。说的多了,老公慢慢也赞同起来,真的是这么回事!

大概每个人都想人生,只是答案不同。最常见的说法是,想那么多干嘛,这就是生活,谁都这么活着。可是生死大事,不可不查。我来此世非我选,我怎么活在我愿。人说念佛念多了,会潜移默化的变。真的。最近是越来越喜欢吃素了,吃了轻快不累。今天出去吃馆子,就是没有食欲吃肉,嫌累。老公挑了我的Meat Loaf,我捡了老公的小菜,各得其所。变可是只会往好处变,就说吃素吧,我刚看完这篇录像,科学与佛学的论点不谋而和,科学的发现可是晚了佛学上千年。

努力念佛,心情处境越念越好,越来越重亲情和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这样无忧无虑的感觉,看apprentice 的感觉都不一样了,想这些人活的好累,好好的非要让自己受挫折,真的不值。就算能跟上TRUMP混,整天非要出类拔萃,多累。就是再小心,又能活过百年,带上金银去黄泉?说起来,钱能干什么?买衣服?买吃的?买房子?多少衣服算够?吃的不必说,十个有九个谈节食。买房子,多大算大,多大的床才够舒服?说起房子,不是越大越好,真的。人口不够,住不满,鬼会搬进来的。不过也算是为鬼道众生谋福利了,只要有恭敬心。我知道我是小康了,又没有孩子,不能替比我穷的拖家带口的人说话。可美国的穷人,也比非洲的好多了。大概挣钱给儿女吧,那又是说来话长的一笔大帐。我们这生苦没要紧,一切为了孩子,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为有情化生,跟着子女经历又温习一遍人生烦恼苦乐。话又说回来,人像没头的苍蝇,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以为只有这一生,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可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死亡的事实,结果只是背道而驰。佛经因此称我们地球人为刚强难化罪苦众生,可怜悯人。

人生的乐说来都是以苦为乐,追求如梦如影的酸甜苦辣的刺激,从三寸不烂金舌的味觉享受,到双眼的视觉享受,到耳朵的听觉享受,到最高级的情感世界的爱恨刺激。人生大抵是虚浮的痛快中度日,伴随着不可言喻的终极痛苦,怀着没有着落的希望,最后落到没有了结的尾声。生生世世,循环往复。

那你说所有感官刺激都是苦乐,人生哪还有意思?世上有真乐,就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所感受的快乐。讲到轮回,话就更长了。总之,我们的躯壳所感受的都不能永驻,因为躯壳不能永驻。佛教因此称之为虚幻。我们赋予此生意义,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能相信还有其他的选择,不认识真我。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苦的,没什么比的上当下轻松自在的心境更重要。我们轻松自在,我们的灵魂就会提升,就是那种轻盈的感觉,会与灵魂永驻。所有的宗教讲天堂,因为轻的灵魂会飞升聚集在一起。烦恼会带我们往下走,下面不舒服。看看佛经,会了解那里比恐怖电影还吓人。我们的灵魂所养成的习惯会永驻,我们伤害或帮助的人会在轮回中相遇。所以为今生来世,都一定要斩断烦恼思。不要等今天的好时光没了,才发现此生又在烦恼中虚度了,苦又都白受了。

Friday, August 13, 2010

Overcome Bad Thoughts by Chanting Amitabha

There was a period of time, during my Buddhism journey - when I realized I am not a good person. It happened when I started to monitor my thoughts. I realized that it was a painful thing to do at the beginning, since every thought I watched is about myself - I am a selfish person and the discovery made me feel even a bit depressed. I started to observe issues on myself, biggest two are anger and anxiety. I realized why I have been a shy person all my life - I value and care about myself too much, and anxiety builds up on me, and that anxiety may even came from my past life, I remember being an anxious girl when I was a kid.

So now I am aware of the issues, and I have a solution - Buddhism practice. Basically first grow awareness of mind, keep the mind and heart in a state of peace and content, and then stay alert when that state is changed. When moments of anger and anxiety happens, try to calm down by chanting Amitabha, coupled with sutra work when a chunk of time is available. This approach slowly helped, and now I am writing this blog in a peaceful mind.

In additional to self-improvement, I also start to accept myself - nobody is perfect and more so about myself. It is the way it is - and there are reasons, causes behind it, reasons and causes that I could never change - as I carried them from the past. However, I can change the future, at least I can try my best. Change is not easy, I need to be patient with myself, but have faith that it will happen someday, somehow, somewhere, as I continue my journey. That is how I get out of my bad feelings, and more - I realized I can logically detach myself from my surroundings, although I still emotionally react to it, everything is just a thing, and nobody can force bad thoughts in my mind!

You know how it feels to be peaceful, your heart is settled, nothing bothers you, nothing to worry about. Although the fact is there is nothing for me to worry about at this moment, I know I feel content.